據專家預測,今年秋季飛蝗發生面積1200萬畝,渤海灣沿海、黃河中下游灘區、海南島等地將出現高密度蝗群,地面應急防治任務在800萬畝以上。此外,內蒙古、河北壩上地區、山西大同、新疆等北方農牧交錯區的土蝗仍將偏重發生,發生面積將達3000萬畝以上。
8月13日,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岩在農業科技提升行動“飛蝗綜合防治示範現場會”上強調,今年秋季各類蝗蟲發生的嚴峻形勢不可低估,對秋糧的威脅不可掉以輕心。各級治蝗指揮部要進一步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嚴格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狠抓關鍵環節、關鍵措施的落實,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工作中要組織和調配好行政管理部門、植保部門和科研教學單位的力量,一手抓應急防治,一手抓科技攻關,建立起快速應急反應機制和科學治蝗的長效機制,提高蝗蟲防治的綜合能力。
為確保秋糧豐收和農業生産安全,農業部要求,各地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圍繞新技術、新成果的進村入戶,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把飛蝗防治工作切實轉到“科技治蝗”上來。一要進一步加強對蝗災發生規律的研究,提高蝗情的監測預報水平。二要加強對飛蝗防治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進一步增強科技儲備能力。三要加快對實用技術的熟化和組裝集成,形成簡便、實用、高效的配套技術體系,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應用水平。(梁寶忠)
蝗蟲科普知識
蝗蟲是我國農業生産上的重要害蟲之一,其種類也較多。但對農業生産影響最大,且為害最嚴重的還是飛蝗類。
蝗蟲的發生和為害令人觸目驚心,尤其是蝗災之年,具有突發性和毀滅性。飛蝗的寄主植物主要為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喜歡取食玉米、小麥、粟、黍、水稻、高梁、大麥等農作物,以及蘆葦、荻草、狗尾草、稗草、狗芽根等雜草。
為害症狀
飛蝗的成蟲和若蟲(蝗蝻)均咬食植物的葉和莖,大發生時,可將作物吃成光稈,尤以成群遷飛時的為害,常把作物吃得一顆不留。
生活習性
東亞飛蝗無滯育現象。一般北京以北一年發生一代;渤海灣、黃河下游、淮河、長江流域通常發生2代;但微山湖、洪澤湖一帶在乾旱年份可以發生3代;華南地區一年可發生3代。全國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飛蝗分為群居型和散居型兩類,散居型一般沒有遠距離遷飛習性,而群居型的成蟲有成群遷移和遷飛習性,且遷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遷飛時在空中可持續1~3天之久,蝗的成蟲食量較大。
飛蝗的發生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夏蝗羽化的適宜溫度在25~30℃之間,在17~36℃範圍內,溫度越高,取食越盛。成蟲産卵對土壤的含水量和含鹽量有選擇性,對土面的緊實度也有要求。一般在緊實的土內産卵多,産卵時最適的土壤含水量為10%~20%,大多數卵産在含鹽量0.5%以下的地區。所以一般地勢低窪,易澇易旱,和水位不穩定的湖灘或海灘,大面積的荒灘上或間有耕作粗放的夾荒地上,易發生。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一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二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三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産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四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二生物防治
一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
二大面積施用蝗蟲微孢子蟲。
三藥劑防治
大面積使用藥劑防治蝗蝻應掌握蝗蟲在3齡以前。
用75%馬拉硫磷乳油進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噴霧。飛機防治每畝用60~70克;地面噴霧,每畝用75克,或用45%馬拉硫磷乳油地面超低容量噴霧,每畝用75~100克,或20%敵馬合劑,每畝用100克或1.5%林丹粉劑,每畝用1.5~2千克噴粉。(來源:中國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