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家為何選擇在寧夏新疆進行恐龍化石發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5日   來源:科技日報

    新疆昌吉地處準噶爾盆地東南部,距離烏魯木齊市約370公里,寧夏靈武距離銀川市約50公里。然而,在人跡罕至的準噶爾戈壁、在植被稀疏的靈武荒丘,距今大約1.5億年前的大型恐龍一個個被發掘。在它們驚現於世的背後,這些沉睡了億年的龐然大物會告訴我們什麼呢?

    科學家們為何偏偏相中這裡?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説:“由於近年來恐龍化石在我國的大量發掘,使恐龍研究成為世界熱點。其中關於羽毛和飛行的起源及演化問題仍存在爭議。要解開疑團,就必須找到比已有化石年代(早白堊紀)更早的標本,即侏羅紀中晚期的脊椎動物類群,因為許多類群正是在這一時期起源並開始分化,而新疆有屬於侏羅紀晚期的陸相地層,寧夏經初步觀察表明這套地層有可能是侏羅紀中晚期時形成,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同時,根據古動物地理區係看,在侏羅紀早期,全球的動物群係比較相似,但從中侏羅世開始,地球上的動物群開始分化,不同大陸、不同地區的動物群有了自己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的動物地理區係。這種動物地理區係一般有幾種模式,其中一種模式是和板塊分離即地理隔離有關。所以動物群的研究,將會為復原泛大陸分離過程和模式提供重要信息,為大陸漂移學説提供重要證據。

    其次,有證據顯示,這一時期氣候變化很大。那麼,這種氣候變化對生物群産生了多大的影響?環境以及氣候變化和動物演化之間有什麼耦合關係?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需要很多地質、化石樣本來分析。我們希望通過發掘能夠找到答案。

    新疆:可能刷新“亞洲最大”紀錄

    昌吉是一個恐龍研究的經典地點。1928年,古生物學家袁復禮教授曾在昌吉境內找到一些類似哺乳動物的化石;後又發現一系列恐龍,包括世界上保藏最精美的食肉類恐龍———中華盜龍。1987年中加聯合科考隊又在昌吉將軍戈壁附近發現了亞洲最大的恐龍———中加馬門溪龍,長約20余米。

    自2000年起,徐星領導的課題組開始在新疆昌吉境內出露的石樹溝組的一系列化石點進行野外科考和發掘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截至目前,經發表的論文證實,在新疆生活的恐龍種類達到10—11種,有劍龍、奇臺天山龍、中華盜龍等,包括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暴龍類和角龍類———五彩冠龍和道氏隱龍。

    徐星告訴記者,8月26日中央電視臺進行現場直播的1號點和2號點産出的主要是大型植食性恐龍化石。從已經暴露的骨骼判斷,1號點的恐龍個體巨大,有望超過附近發現的中加馬門溪龍正型標本,成為新的亞洲最大的恐龍,2號點可能包括一種新的恐龍物種。準確的鑒定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工作。

    寧夏:可能埋藏“亞洲最新”物種

    據徐星介紹,該課題組自2005年起,開始了寧夏靈武恐龍化石點的發掘工作。該化石點代表寧夏境內的第一個恐龍化石點,填補了我國恐龍研究在區域分佈上的一項空白。從已經暴露的情況看,該化石點至少包括7具恐龍骨架,保存完整,骨骼相對關聯,代表我國保存最好的食草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點之一。

    蜥腳類恐龍四肢粗壯,脖頸修長,體長可達40米,體重可達四五十噸。目前初步觀察表明,這些恐龍化石代表一個新的物種,可能屬於梁龍類,是發現于亞洲境內的第一個梁龍類化石紀錄。這一發現,不僅對於距今約1.5億年前的大型恐龍——梁龍類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中生代生物地理區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相關的研究將為泛大陸的分離過程與模式研究提供關鍵信息。

    讓專家們感嘆的是,靈武恐龍化石遺址不僅分佈集中、面積較大,而且由於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重視,周邊環境未被破壞,保存程度幾乎完好,因而考古價值很高。這個重要發現,為研究寧夏地區遠古時代的地理、氣候,探討恐龍的繁衍、遷徙、消亡等諸多問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相關鏈結
· 8月26日中央電視臺將現場直播恐龍發掘
· 我國將在新疆進行大規模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 河南省西峽縣中華白堊紀恐龍園對外開放
· 我國發現新屬種恐龍化石“長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