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氣候變化導致洞庭湖水域面積急劇減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30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

    洞庭湖跨湘、鄂兩省,位於荊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承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荊江洪水,是長江中游重要的調蓄洪湖泊。人們不會忘記,1998年長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澇災害,長江上遊的來水形成一次次巨大洪峰,直接威脅著長江中下游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要不是洞庭湖的“來佛肚”調蓄洪水,長江中下游的災情可想而知。

    然而,這一水域面積在急劇減少。武漢區域氣候中心通過衛星遙感觀測發現:今年10月15日,洞庭湖面積僅有878.30平方公里,與去年同期的1837.32平方公里相比,減少了959.02平方公里。一年間,洞庭湖水域面積竟減少過半。

    洞庭湖的水域面積減少引起了專家的高度關注。武漢區域的氣候專家深入分析後發現了一組數據:20世紀30年代,洞庭湖最大水域面積曾有近5000平方公里;50年代減少到不足4000平方公里;70年代銳減至2960平方公里;80年代至今雖減少速度放緩,但如今的水域面積僅剩下不足一千平方公里。

    氣候專家認為,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的主因是氣候變化。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長江中游旱重於澇,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最為顯著;而80年代至9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速度放緩,則是由於長江中游澇重於旱造成的。2006年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降水持續偏少,洞庭湖流域5—9月降水總量比歷史同期偏少兩成,承納湘、資、沅、澧四水水量減少,造成水域面積明顯減少。洞庭湖的另一個功能是吞吐荊江洪水。2006年長江上遊川渝等地出現特大乾旱,5—9月降水比歷史同期偏少3—5成,上游來水銳減,長江中游監利站10月水位僅為25—28米,比2005年明顯偏低。此外,三峽水庫關閘蓄水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長江對洞庭湖的補水。

    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也有人為因素,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過度墾殖等活動加劇了洞庭湖水域面積的減少。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災後,國家對洞庭湖實行了退田還湖。從2001年開始,洞庭湖水面出現20世紀以來首次恢復性增長,湖泊面積比1998年增加554平方公里,蓄洪能力也由原來的170億立方米增長到197億立方米。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21世紀的今天,洞庭湖水域面積又減少到有史以來的最小。

    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會對區域氣候造成影響。由於湖泊面積減少,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能力發生變化,對局地氣候會造成嚴重影響。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還將影響洪湖和江漢平原濕地生態環境。氣候專家認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到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反之,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又會影響到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這種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王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