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長江大學篩選出水旱共耐性草本植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2日   來源:湖北日報

    12月11日,長江大學宣佈,以該校園林園藝學院朱桂才副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從大量鄉土植物中篩選出一種水旱共耐性植物——李氏禾草本植物,可望破解三峽庫區消落帶植被恢復難題。

    水庫消落帶,是水庫水位漲落而使周邊被淹沒土地週期性地顯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區域。由於季節性的水漲水落,消落帶生態十分脆弱,其植被恢復成為世界性難題。

    據介紹,這種既耐旱又耐澇的植物,為禾本科草本植物。從去年開始,在三峽庫區136米至156米庫區消落帶試驗,結果表明,該植物在20米深水中淹沒10個月仍能生長,退水後迅速返青,生長旺盛。今年夏天,又在145米至156米進行試驗示範,進展良好。

    解讀:讓消落帶披上“綠裝”

    “山體上環繞整個水面的這些沒有植物的紅黃色或灰色的地帶,就是消落帶。它在青山綠水間顯得特別扎眼。”8日,水利部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生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萬成炎研究員告訴記者。

    當天,三峽水庫從海拔139米回落到近136米,裸露出落差約3米的消落帶。“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後,消落帶的問題會更加嚴重。”萬成炎説。

    三峽水庫每年10月汛末開始蓄水,到12月水位由145米上升至175米;次年5月,水位又由175米降低至145米,在汛期內保持在145米水位運行。

    隨著水位每年在145米至175米之間的變化,庫區兩岸形成兩條平行的、水位落差30米,總面積達271.5平方公里的消落帶。

    消落帶生態脆弱,不僅破壞三峽景觀,而且暗藏巨大的生態環境隱患。

    消落帶水位反復漲落,會使庫岸失穩,可能加大水土流失和誘發地質災害;消落帶作為水域與陸地環境的過渡地帶,其生態系統受到來自水陸兩個界面的交叉污染,夏季禿裸約半年,淤積的污泥和漂浮物成為細菌、病毒及多種傳病生物衍生地,會嚴重影響水環境安全,惡化城鄉居民生産生活環境,威脅人群健康。

    萬成炎説,三峽庫區消落帶落差、面積均為世界第一,如果治理不好,不僅影響庫區26個縣市區,而且會對長江中下游,甚至整個三峽工程的運行效果都可能産生直接的影響。“治理三峽庫區消落帶,必須採取生態和工程治理的綜合措施,其治理的難度相當大。”萬成炎説,難就難在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水位變化,是逆自然枯洪變化。也就是説,其夏季水位低而冬季水位高,與天然河流消落帶水位漲落季節恰好相反。

    由於反季節的水淹和乾旱,只有少數陸生植物或水生植物,能在枯水期或漲水期在消落帶生長,尚未發現既耐旱又耐澇的植物能在庫區消落帶定居。

    為此,各國生態學家、植物學家都在尋找、培育、篩選合適的共耐性植物,以期破解庫區消落帶植被恢復這一世界性難題。

    我國對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治理非常重視,將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與綜合整治技術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工程建設區生態恢復整治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加以研究。

    科學家們陸續篩選出了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蕨、中華蚊母、野古草等適宜消落帶生長的植物。“但這些植物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光熱不同期。”長江大學園林園藝學院朱桂才副教授研究後認為,它們夏季淹水時休眠、冬季退水時生長,這與三峽庫區消落帶水位漲落正好相反。

    朱桂才率領他的研究小組,從大量鄉土植物中,篩選出一種水旱共耐性植物———李氏禾屬草本植物。試驗結果表明,其在冬季20米深水中淹沒10個月仍能生長,夏季退水後迅速返青,生長旺盛。

    朱桂才説,這種植物具有光熱同期的特點,夏季耐旱、冬季耐淹,夏季退水時生長、冬季淹水時休眠,既可陸生、又可水生。把它作為先鋒物種引入,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固磷、固氮,改善土壤營養條件,為後續物種的遷入、定居創造合理條件,最終恢復消落帶植被。

    11月6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草學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上,朱桂才作了專題發言,詳細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與會專家、學者廣泛關注。

    中山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楊中藝教授等認為,該研究成果的問世,使庫區消落帶植被恢復世界難題可望破解。(記者李先宏通訊員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