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地球之腎”需進“補” 保護濕地有措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06日   來源:科技日報

    今年2月2日是第11個“世界濕地日”,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

    “已認知的或未被認知的,濕地的作用很多。”濕地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楊志峰教授和副院長崔保山教授認為,首先,濕地能調節區域氣候。濕地的蒸騰作用可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通過誘發降雨和增加地下水,具有調節地方小氣候的功能。其次,濕地具有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的功能。濕地在控制洪水、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同時,濕地具有強大的凈化功能,其自凈能力是同等地域森林生態系統凈化能力的1.5倍。濕地還是水禽賴以生存的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的“中轉站”,是重要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濕地還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動植物産品。濕地是天然水庫,是人類的主要水源地。此外,建立在“濕地之美”基礎上的濕地公園,正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近年,濕地開墾與改造、污染、濕地生物資源過度利用等,致使濕地成為全球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之一。楊志峰認為,總體來看,我國濕地面臨著四大問題:一是由於對濕地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認識不足,加上保護管理能力薄弱,濕地面積正不斷減小,功能衰退。二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産品以及工業污染物的排放,給濕地帶來了嚴重的污染。三是生物資源過度利用,嚴重影響著濕地的生態平衡。四是濕地水資源不合理利用,使一些濕地嚴重退化甚至消失。

    在當前,如何保護和建設好濕地。崔保山認為,通過補充濕地生態用水、污染控制以及對退化濕地的全面恢復和治理,使喪失的濕地面積得到較大恢復,使濕地生態系統進入一種良性狀態。當前,我國已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加強濕地保護。

    我國濕地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省、市和縣四級,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能夠在提供多種水産品和農産品、提供優美景觀的同時,實現調蓄江河洪水、棲息野生動植物、凈化污染物、自恢復和自組織等多種功能。

    濕地保護小區的建立,是區別於一般的自然保護區。在當前城市大開發的背景下,建立純粹的自然保護區有些已不現實,將目前存在的重要濕地以小區的形式保留下來,既可有效保護,又可合理利用。

    在城市中開展濕地公園建設,也是很好的一項措施。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為“濕地公園”。建設部已出臺文件,強化了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據了解,以楊志峰為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黃淮海地區濕地水生態過程、水環境效應及生態安全調控”研究,是想建立一套集河流、湖沼、河口等濕地系統于一體的濕地學理論,解決我國濕地研究面臨的一系列基礎科學問題,有效協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在世界濕地日到來之際,崔保山、楊志峰還推出了他們的《濕地學》。全書始終貫徹濕地研究的前沿性,是目前國內唯一一部以濕地學命名的著作,填補了我國在濕地學研究領域內沒有完整教材和完整體系書籍出版的空白。(記者 唐先武 實習生 黃明明)

 
 
 相關鏈結
· 水利專家否認黃河接近斷流
· 15種生物列入江蘇省農業植物有害生物
· 常州利用人工濕地技術處理生活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