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3月5日電(記者 肖林)5日,古樸的四川蒲江縣西來鎮比過年還熱鬧,四川省“科技之春”科普下鄉活動在此啟動。和往年不一樣的是,這可能是四川科技廳今年組織的唯一一次“科技趕場”活動,此後,科技部門將建立科技“常下鄉”“常在鄉”制度,讓農民群眾隨時能掌握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
“有的説種臍橙經濟價值高、有的又説種雜柑有前景,我們都搞不懂了。”西來鎮的農民把四川省農科院柑橘研究所的專家“拖”到家中詢問。專家告訴種植戶們,四川由於光照不足臍橙甜度不夠,而由橙桔雜交的新品種雜柑,適合當地氣候、口感細嫩且是市場新熱點。聽到專家們的分析,農戶們也吃了一顆定心丸。
每年三月,春暖花開,四川就要舉行“科技之春”科普活動月活動,這一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農村科普活動轟動一時,並逐年固定成“科技趕大場”的形式。“科技趕大場”在農村很有影響力:農民可以見識到很多新鮮事,種養大戶可以現場解決部分問題,基層農技人員則有了與“省城專家”建立長期聯絡的渠道,因此,“趕大場”活動場面都很宏大,“比過年還熱鬧”。
但10年過後,“科技趕場”難再適應農村需要。“每年實在太累,也不清楚效果好不好。”一些專家悄悄告訴記者。科技管理部門也意識到:幾十人的大部隊每次“巡迴”一圈跑4、5個地方,花的力氣和經費不少,但針對性不見得強,而每個地方只舉行半天“科技趕場”活動,很難解決農民的更多實際問題。
因此今年四川省科技廳有了新想法——輕形式重實效:除了在啟動儀式上搞一次“科技趕大場”外,主要由各市州自主開展下鄉活動,成都市則專門成立了科技下鄉辦公室,探索“科技常下鄉”“科技常在鄉”的機制,發揮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