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聯合國環境署在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起“為地球植樹:10億棵樹運動”,旨在發動全球各個領域採取雖微小但實用的一步來對抗氣候變化的挑戰。這一運動計劃在2007年全球種植最少10億棵樹。
當前正逢我國的植樹時節,今年的植樹,增加了一重明確的意義:為地球降溫,幫二氧化碳“減肥”。
把二氧化碳“帶回家”
日前,北京石景山魯谷社區服務中心,一場名為“二氧化碳減肥宣言在中國”的活動舉行了北京行動項目的啟動儀式。
石景山環保局副局長吳景義介紹説,這個活動是環境友好公益協會、北京可持續發展促進會、石景山環保局等共同組織的,從2007年開始,幾方將開展為期兩年的“二氧化碳減肥宣言在中國”項目,希望通過在社區開展培訓、示範、宣講、競賽等各種形式的系列活動,發動和影響公眾積極參與能源節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控制全球氣候變暖作出貢獻。
記者注意到,除了培訓居民如何“節能減排”,科學種樹,以提高森林覆蓋率,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這項基於社區活動的重要內容。
環保組織推出了一些簡易公式,幫助個人計算日常行為會産生多少二氧化碳。在某環保組織網站上,只需鍵入個人某項消費的數額,比如開私家車行駛20公里,“二氧化碳生産量”就能夠迅速計算出來。接著,這個軟體還能給出一個數據:你製造了這些二氧化碳,等於要“還債”多少棵樹,到什麼樣的地方種樹最好,以什麼樣的方法種樹最合乎“森林多重效益原則”。
種樹能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到2010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0%以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林鵬説,如果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能儘早達到30%,並且結構合理,天然林的比例能夠逐年提高,那麼,良好的植被不僅能夠給地球製造蔭涼,給大量的野生動植物、菌類提供庇護所,而且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林鵬認為,當前解決我國諸多環保問題的“抓手”,就是在擴大森林面積的同時,增加永久性天然植被、天然濕地,尤其是天然林的面積。
林鵬説,很多人不理解二氧化碳會給地球帶來什麼危害。其實説起來很簡單,就是由於人類干預,二氧化碳“待在了不該待的地方”,它本來應該待在樹身上、待在地底下、待在濕地裏、待在冰層中——也就是被“固化”,而不是待在空氣裏。而幾百年來,森林被砍伐,石油、煤被大量挖掘出來燃燒,濕地被排幹,冰層在融解,二氧化碳就大量被推擠到空氣中。
中科院院士劉東生提醒人們注意當前的全球變暖與土地沙化之間的反常關係。劉院士認為,按照自然規律,如果是地球演變自然形成的“全球變暖”,那麼現在的天然植被應當非常好。但人類這邊砍樹、開荒,那邊大量發展高排放的工業,既升高了溫度,又破壞了生態環境,逆反了自然界的生態學演變規律,本來應該好的植被讓人類的各種利器“啃”光了,導致生態恢復非常困難。
種樹要追求生態效益
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龍門口村,2006年,村民自發地在周邊山坡上種植了600畝樹,種的全是柏樹。村黨委書記韓增會説:“我們村綠化美化的積極性很高,有個組專門負責種樹。今年,我們準備種一萬棵樹。”
看到這個情況,首都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給韓書記提了個建議:“你們應當多種本地樹種,我看臭椿、榆樹、棗樹就很好。樹要種得花樣一些,在華北地區的陽坡,荊條是很重要的本土植被,你們可不能為了種柏樹,而把原生樹種都挖空了。柏樹種一點是可以的,但千萬別成排成片。應當尊重氣候規律,樹在北方,該落葉的,就落葉。落葉了也是很好看的。”
韓增會説:“今年我們也發現了問題,有人説北京現在‘綠化過度’,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工程性種植太多,保護性撫育太少。我們今年調整了,準備什麼都種,槐樹、柳樹、紅杏,都要種,我已經給種樹隊提出要求,不許破壞原生植被。”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呂植説:“過去人們衡量種樹成就,可能就一個指標,就是看你的成活率。其實,現在應當更多地看它的生態效益。過去種樹喜歡連綿成片,樹種非常單一,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這樣不但對二氧化碳減排不利,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傷也是非常嚴重的。” (記者 馮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