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我國“高原之腎”若爾蓋濕地萎縮嚴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四川若爾蓋4月10日電(記者 吳晶晶)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降雨量減少等自然因素和過度放牧、開溝排水等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濕地之一、有著“高原之腎”美譽的我國若爾蓋濕地正在不斷萎縮。

    若爾蓋濕地位於黃河上遊,青藏高原東部,素有“黃河蓄水池”之稱,也是世界瀕危野生動物黑頸鶴、白尾海雕等的主要棲息地。它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關鍵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球氣候影響的敏感區。

    近年來,若爾蓋濕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985年湖泊總面積32475畝,15年之後,減少面積達38.9%。嚴重的萎縮導致了濕地特有的物種群落的變化,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記者日前隨“劍南春尋找中國沙塵暴之源科考隊”來到若爾蓋,發現有明顯水面的濕地已經非常少見,原來是沼澤的地方現在大多已經乾涸,只剩下一個個拱起的黑土堆,有的地方甚至已經出現沙化。站在一個過去專門為看濕地而建造的觀景臺上,現在已經看不到任何濕地。

    “現在在草原上,能夠把人陷下去的沼澤,已經極少極少了。”在草原上土生土長的藏族老人羅布扎説,“現在再讓我騎馬跑上一百里,可能也不會看到沼澤了。”

    “若爾蓋濕地的生態系統已經十分脆弱。”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扎科介紹説,瑪爾幹曲、沃布欽錯、幕錯幹、隆岡木措等大量河流、湖泊乾枯,部分湖泊嚴重萎縮或變成季節性湖泊,如若爾蓋縣麥溪鄉的興錯湖原有水面469公頃,現在已經不足10公頃。大量湖床、河床裸露,産生許多新的沙源,危及周邊草場。

    隨著沼澤濕地面積的減少,若爾蓋草原上荒漠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局部乾涸的沼澤已經開始發生沙化,乾旱及伴生的風沙危害嚴重。同時由於地表水徑流日益減少,引起一些居民點水資源缺乏,甚至到了“守著源頭沒水喝”的尷尬境地。

    有關專家認為,若爾蓋濕地的保護現在還為時不晚。部分乾涸的濕地到雨季還是能夠恢復,地表下面還存在兩到三米的泥炭層,能夠涵養水源。

    為了制止濕地萎縮的趨勢,當地已經開展了填溝還濕、恢復濕地生態功能的試驗工作,初步建立起了濕地保護所需的科研監測等基礎設施,並積極開展野外巡護工作。2007年若爾蓋濕地保護區將啟動濕地恢復項目,計劃開展沙化綜合治理1000畝,新建鳥類救護站900平方米。

    據了解,我國濕地的保護現在還面臨不少困難。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關於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專門法律,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中有關濕地保護的條款比較分散,難以很好地發揮作用。另外,目前濕地保護的基礎研究還非常薄弱,特別是對高原濕地的結構功能、演替規律等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制約了濕地保護與管理的進行。

 
 
 相關鏈結
· 我國將嚴格控制人工島建設數量和密度
· 過量開採導致柴達木盆地鹽湖滷水資源急速下降
· 遼寧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呈嚴重趨勢
· 揚州檢驗檢疫局在全國首次截獲新林木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