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長江中下游枯水與上遊持續乾旱關繫緊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1日   來源:光明日報

    高峽平湖,驚天動地。從2003年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去年10月27日達到156米高程,這種不可逆轉的河湖之變已快3年了。去年5月20日大壩全線建成至今也快1年了。三峽電站左岸14台機組已陸續投産,右岸12台機組正在加緊安裝。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三大效益正在發揮。

    從3月28日起,長江航道局派往各淺險水道疏浚的施工船舶,已全部停工。

    就在這一天下午4時,記者來到三峽大壩梯級調度通信中心。控制平臺上,正顯示著當前三峽水庫的實時運行狀況:壩前水位151.13米,總有功率387.13萬千瓦……激越的洪流變成了巨大的能源。

    普通百姓是看不見這種巨大的經濟效益的,他們看到的是長江百年不遇的枯水。三峽水庫由135米向156米蓄水期間,處於主汛期的長江遭遇罕見的枯水水位,許多江段的實際水位降到了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低點。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統計,枯水給長江航運和漁業帶來了180億元的損失。

    百年不遇的枯水,使人們將懷疑的目光聚集到了正在攔水發電的三峽大壩之上。百年枯水真的是大壩“攔”出來的嗎?

    枯水記憶:防汛變成抗旱

    2006年8月,正處於主汛期的長江,卻沒有往年水深河闊、風大浪高的雄壯。不同尋常的低水位,不一般的沉寂與安寧,讓人們産生了一種“大約在冬季”的錯覺。以往這個時節千軍萬馬防汛抗洪的場景,變成了抗旱救災、疏浚航道的“戰鬥”,上遊的重慶甚至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

    同年8月21日,重慶旱情升級為百年一遇,長江中游水位也連續41天退落。沙市太平口水道嚴重到禁航疏浚。

    水文資料顯示,2006年8月25日14時,漢口水位降至17.07米,成為1865年有水文資料記錄以來的倒數第二位,此前最低水位是1972年的16.93米;宜昌、沙市水位則降至有水文資料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安徽蕪湖大片灘塗裸露。

    去年8月份的武漢江灘,以前只有在秋冬枯水季節才會露出水面的親水平臺,成為市民休閒嬉水的場所;途經武漢市白沙洲大橋,看到江中裸露的沙洲面積比以往大出許多,武漢人議論紛紛:“長江這是怎麼了?”

    去年9月25日,三峽水庫156米蓄水的第五天,航道部門派出5艘挖泥船開挖重點水道。

    去年11月,長江再入枯水期。長江航道局全線安排了18艘疏浚工程船舶、8個清障隊和15個測量隊,對16處重點水道疏浚維護。“以往是戰洪水,現在是戰枯水。”長江宜昌航道局負責人説。

    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副總工趙雲發説,受此次枯水影響,三峽和葛洲壩兩座電站共有8台機組從“滿負荷運行”降為“備用”,與去年同期相比,發電量有所減少。“三峽電站已經安裝了14台機組,目前只有12台滿負荷運行;葛洲壩電站共有21台機組,也只有15台發電出力。”因為兩座電站出力不足,部分地區不得不拉閘限電。

    今年1月8日,長江沿線多個港站水位,再跌至有水位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宜昌、沙市、漢口、九江、南京水位,分別為-0.54米、-1.89米、1.92米、1.32米和0.72米,為航道部門有水位記錄50多年來同期最低值。

    成因之爭:巧合還是必然

    水庫蓄水至156米。長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枯水。這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都發生在同一年!到底是巧合,還是必然?這一問題成為爭議的焦點。記者為此開始了專家訪問。

    長江水利委員會江務局局長史光前對記者説,長江屬於一條雨洪型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情況下,降雨先從下游開始,然後向上移動,洪水的大小與暴雨強度、總量、持續時間及暴雨和移動路徑相關。如果下游雨季延長或上遊雨季提前,就會形成洪水遭遇,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例證。這也應證了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的一句話:“平水年、枯水年、豐水年是自然現象,有自然規律。從長遠來看,不受三峽工程的影響。”

    在2006年川渝兩地降水量歷年變化圖上可以看到,6至8月的降水量為55年來最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傑將原因歸結為三點:首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北、偏西、偏強,不利於南方的暖濕氣流到達西南地區;另一方面,西南地區受青藏高壓穩定控制,川渝上空盛行下沉氣流,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直接導致高溫乾旱;其次,青藏高壓也偏強,與副高連接形成一個強大的高壓帶,持續控制川渝兩地,水汽通道受到阻斷,造成持續乾旱少雨,並直接導致了長江水位的降低。

    氣象資料顯示,2006年進入8月以來,長江上遊大部分地區基本無明顯降雨過程,僅烏江、金沙江南部地區3日至6日有過小到中雨和局部暴雨。統計資料表明,長江上遊多年平均來水量為4500億立方米,而2006年截至8月中旬,長江上游來水量比多年平均值減少了42.9%。專家普遍認為,正是因為降水量的劇減,直接導致長江各個江段的嚴重枯水。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則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上分析了枯水的原因。他認為,除了降水稀少之外,青藏高原積雪的漸少、長江沿線用水量的與日俱增,都使長江及其許多支流正經歷一場嚴重的缺水危機。

    長江委三峽水文局副局長李雲中説:“長江中下游枯水跟上遊乾旱有緊密的關係,正是由於重慶等上遊地區的乾旱引起了下游水位偏低,造成了枯水現象,是正常的水位變化,並不是修了三峽才有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江務局局長史光前對記者打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比方:“三峽就像一個盒子,把它裝滿之後,來多少水就放多少水。”相對於長江5000億立方米的年徑流量而言,庫容221億立方的三峽水庫只能算作一個小盒子,對長江總體水情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三峽不僅要防洪,也要防枯,此次蓄水和長江枯水同年出現只是巧合。”在三峽總公司樞紐管理部高級工程師王海看來,三峽蓄水提前了長江枯水期並不成立。蓄水期確實會使中下游水位比天然水位略為下降,但這些水並不足以使枯水期整個提前。三峽大壩就像一個開關,本身不消耗水,只是把一部分水留下來到最枯的時候放,可以對長江起到調節作用。

    如果汛期枯水確實是一種巧合的話,這種“巧合”在歷史上並非絕無僅有。“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絕”,公元前190年就有了長江流域最早的汛期枯水記載;此後,汛期無汛,甚至枯水的現象就時有發生,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00年,那時三峽並未下閘蓄水。

    大壩調節:給中下游增加了一條烏江的流量

    3月28日,在三峽梯級調度通信中心,記者查到三峽水庫2006年9月20日至10月27日的流量曲線圖,此時三峽水庫正向156米水位蓄水。曲線顯示,從9月20日起,入庫流量開始大於出庫流量,達到10000秒至19000立方米/秒;與此同時,出庫流量仍保持著不低於8000立方米/秒的流量。到了10月17日左右,入庫流量和出庫流量達到平衡,這一階段共增加庫容110億立方米。

    對比2007年2月1日至3月27的流量圖,情況發生了變化。在長江枯水最嚴重的2至3月份,三峽水庫的出庫流量又明顯高於入庫流量。在平均入庫流量不到4000立方米/秒的情況下,出庫流量始終保持在4850立方米/秒以上。據長江委水文局資料,僅2月份,三峽水庫平均補給流量668立方米/秒,累計為長江中下游補水16.16億立方米,相當於增加了一條烏江的流量。

    根據三峽水文局廟嘴觀測站的觀測結果,2006年2月長江枯水最嚴重的時候,經過三峽水庫對下泄流量的調節,宜昌段的流量從估計只有3500立方米/秒,達到了4600立方米/秒,水位在38.9米以上,高於最低航行保障水位。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水文局副局長李雲中説,“這些實時監測的統計表明,長江中下游的流量明顯大幅度的增加,即使是出現歷史上少見的枯水現象,今年長江中下游下泄流量,也比沒有調蓄功能的時候同時期天然流量高出1000立方米/秒左右。”三峽工程連日來加大下泄流量,加上洞庭湖、鄱陽湖流域來水增加,已初步緩解去冬以來長江中下游的枯水狀況,基本保證了長江中下游生活工業用水和通航正常需要,尤其保證了是荊江河段的通航。

    “如果沒有三峽工程,長江中下游遇到目前的特枯水情就會更嚴重。”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金興平教授説,“三峽工程去年蓄水至156米後,共攔蓄上游來水110億立方米,這已成為目前枯水時節的寶貴資源,使三峽工程具備了發揮綜合效益的‘籌碼’。三峽工程通過加大下泄流量,既對下游的航運、供水、取水,以及減緩長江口的鹹潮上溯有好處,又可多發電以緩解電網的供電壓力。”

    談到蓄水與放水的關係時,李雲中説:“三峽工程完成156蓄水,是通過了各級部門的嚴格審查了的,絕對保證了長江中下游的用水和通航,又不是把上遊的水都蓄起來,下游不放水。如果沒有去年的蓄水,就沒有隨後三峽對下泄流量的調度,也就沒有水來補給了,那今年的枯水將遠比現在的嚴重。”

    目前,長江中下游已步出水情特枯、航運及沿江居民生産生活用水最困難的境地。(記者 夏靜 潘劍凱 夏斐 謝文 通訊員 張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