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多年的科技攻關,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承擔的“海水循環冷卻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項目日前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首次在我國實現了以海水代替淡水做工業循環冷卻水。而且海水循環冷卻工程濃縮倍率控制比國際上現有工程水平提高了10%~20%, 碳鋼腐蝕速率、飄水率(鹽霧飛濺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該項技術具有海水取水量小、排污量小、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低等優點,是未來海水冷卻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在項目研究中,研究人員創立了一套海水循環冷卻技術研究方法體系,搭建了化工、電力系統兩大海水循環冷卻動態模擬試驗研發平臺,實施了海水循環冷卻量為百噸級、千噸級和萬噸級的三級工程示範。突破了海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海水冷卻塔等4項關鍵技術,系統解決了海水循環冷卻有關腐蝕、污垢和菌藻控制以及海水冷卻塔防鹽沉積、鹽霧飛濺等技術難題。同時進行了經濟和環境影響評價,目前正在形成系列國家標準。淡化所方面表示,該技術成果産業化後可以將系統運行成本降低50%左右,取用水量比海水直流冷卻減少96.5%以上,排污減少98%以上,可以節省大量水資源。目前,淡化所已成功申報了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0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技術裝備研究與示範”課題,將通過1000MW機組配套10萬立方米/小時海水循環冷卻工程的實施,實現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在應用規模上與國際的接軌。 (記者 林英 通訊員 向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