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防洪是三峽工程最大的生態效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24日   來源:光明日報

    解除長江洪患,是中下游人民世世代代的夢想。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2009年,三峽工程將全面建成。巍巍大壩之上,潘家錚院士感慨:“防洪科學化、規範化,不再出現千軍萬馬上堤防洪搶險,是我的三峽夢想。三峽大壩的建成,將防止發生毀滅性的長江洪災,解除了中國人民的心腹大患。”

    防洪是興建三峽工程的出發點

    長江水患,成為長江流域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專家分析,上遊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中游沒有一個有足夠容積的調洪、滯洪場所,加上河道渲泄能力又不足,是造成長江洪水成災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古代,雲夢澤一直是滯蓄長江洪水的天然場所。雲夢澤消亡後,洞庭湖替代雲夢澤成為又一個滯蓄長江洪水的天然場所。因此,當時長江中下游“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但隨著泥沙的不斷淤積,洞庭湖的水面面積和容積日漸萎縮,滯蓄長江洪水的能力被削弱,大量洪水直接從荊江河槽下泄。每到汛期,荊江河段的洪水水位高出兩岸地面6至10米,形成“懸河”。

    興建一個能夠像雲夢澤和洞庭湖一樣調蓄長江洪水的水庫,使長江中下游免遭洪水災害,這就是三峽水庫的作用。

    三峽工程建成後,可以有效地調節並控制宜昌以上洪水來量,減少下泄流量,不僅能保證荊江河段的行洪安全,而且對城陵磯、洞庭湖區、武漢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較大作用。

    防洪是重大的生態效益

    三峽工程的修建,除直接經濟效益外,還可有效避免因洪水氾濫而引發一系列社會、環境問題,這些顯著的環境效益是很難用經濟指標具體表示的。

    研究表明,三峽工程對上游來水的控制,還可以減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減輕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延緩洞庭湖泥沙淤積速度,延長洞庭湖的壽命;由於水庫調節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還有助於提高壩下游河道污水稀釋化,改善水質,減輕污染。

    陸佑楣院士認為,三峽工程作為一項補救長江在自然發育中已經失衡的生態平衡的有效措施,從本質上講是一項偉大而重要的生態工程。三峽工程能使廣袤富庶的華中平原不受洪水威脅,生態秩序走向良性循環,平原湖區生態達到新的相對穩定,這對全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防洪是否可以從此無憂

    毋庸置疑,長江的防洪形勢將會因為三峽工程的修建而改觀。但是,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中下游地區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嗎?

    築于長江中上遊交界處的三峽工程,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能有效地控制長江上遊暴雨形成的洪水,對荊江地區的防洪起決定性的作用,可將荊江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然而,作為一條雨洪型河流,因暴雨而引發的洪水具有極強的季節性。長江中下游洪水的突出特點是峰高量大、來勢兇猛;另外,三峽大壩以下還有80萬平方公里的匯水面積,尤其是支流眾多、水量較大的洞庭湖水系和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都在三峽大壩的控制範圍之外。專家指出,一旦這些支流與幹流洪峰重合,加上長江目前河道安全泄量嚴重不足,即便三峽工程完全建成也不能徹底解決超額洪量的問題。

    “三峽工程不是唯一防洪措施。”著名防洪專家譚培倫説。他以1954年洪水為例,跟記者算了一筆“賬”:1954年分洪量是500億立方,而三峽防洪庫容是200多億立方,這就意味著,即使當時就有三峽水庫的調節,也還有近300億立方的洪水要靠分洪等其他方式解決。

    據水利專家介紹,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因各江段而異:遇到不大於“百年一遇”洪水時,經三峽水庫調蓄,可不啟用荊江分洪區和其它分蓄洪區;如果遇“千年一遇”,配合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和其它分蓄洪區,使荊江南北兩岸、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避免發生毀滅性災害。

    譚培倫強調,長江中下游的防洪是一個系統工程。據悉,中國正投鉅資建立長江綜合防洪體系。這一體系以三峽工程為骨幹,沿江修建了3萬多公里的堤防作為防洪的直接屏障,同時安排了約500億立方米的分蓄洪區行洪。

    在長江防洪總體規劃中,長江中下游安排了40處蓄滯洪區。目前,分洪區內安全設施建設滯後,分洪時需要臨時轉移大量群眾;一些蓄滯洪區沒有修建進洪閘和退水閘,需臨時扒口分洪,流量很難控制。還有,長江中下游支流堤防比較薄弱,幹流崩岸問題也很突出。種種情況表明,即使是在三峽工程全部竣工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任務依然繁重,絕不能、也不會是高枕無憂的。(記者 夏靜 夏斐 通訊員 張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