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內蒙古玉米區是我國玉米的優勢主産區之一,玉米播種面積和産量佔全國的1/3左右。今年春季以來,我國東北地區降水較多,大部分地區墑情較好,這對玉米搶墑播種非常有利。現提出以下生産技術指導意見:
一、選用中早熟耐密型、脫水快的優良品種
東北、內蒙古玉米區突出問題是積溫少和乾旱,要逐步減少和淘汰晚熟品種,杜絕品種越區種植,加快推廣中早熟耐密植、脫水快的品種。同時兼顧耐低溫萌發、出苗快、不粉種、耐旱、早發性好、高抗絲黑穗病的品種特性,選用鄭單958、先玉335、京單28等品種。一旦發現大面積粉種、嚴重缺苗的地塊,要及早補種早熟品種。
二、搶時、搶墑、抗旱播種
抓住氣溫回升的有利時機,搶時間、抓進度,全力以赴抓好春播,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播種質量儘早完成播種。遼、吉、黑三省西部及內蒙古東部較為乾旱的地區應採取“催芽坐水機械播種一條龍作業”方式,充分利用現有播種機具和水利設施,做到一次播種實現苗齊、苗全、苗壯。
三、推廣玉米高産栽培關鍵技術
玉米大壟雙行(覆膜)種植技術已大面積推廣應用,技術較為成熟。玉米寬窄行交替休閒種植技術經近幾年試驗示範,技術基本成熟。實踐證明:寬行90厘米、窄行40厘米的交替休閒種植模式,比65厘米等行距種植模式增産10%以上,並與寬行追肥、深松,窄行留茬還田等相結合形成保護性耕作栽培新技術,可以減少土壤風蝕和增加有機質,要因地制宜示範推廣。同時,在適宜地區,尤其是積溫明顯不足的玉米種植區,繼續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四、大力推廣應用種子包衣技術
要求使用既抗絲黑穗病又抗地下害蟲的雙抗類型種衣劑進行包衣,減少絲黑穗病和地下害蟲的危害損失。農民購買未經包衣的種子,應使用這類雙抗型的種衣劑進行包衣或使用預防絲黑穗病的藥劑進行拌種。
五、因地制宜加強田間管理
採取綜合農藝措施增地溫、促早熟,如增施磷、鉀肥,早追肥、早促早管,早間苗、定苗,合理密植,減少植株間的營養和水分競爭。早鏟趟、多鏟趟,“鋤頭下有水也有火”,可通過中耕深松土提高地溫,增加水肥滲蓄,促進根係和植株早發育。
六、合理密植,適當增加種植密度
適當提高種植密度、配合科學施肥是提高玉米産量的重要措施。畝增500苗,多收100斤糧。據了解,東北春玉米區目前以稀植高桿大穗品種為主,一般畝留苗3000-3500株,密度普遍偏低。如果改稀植高桿大穗晚熟品種為耐密植中熟品種為主,留苗密度提高到3500-4000株/畝,再加上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水平等措施,平均畝産可提高100斤以上,還可以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增加容重,全面提高玉米品質。
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隨著種植品種密度增加和産量潛力提高,也要相應提高施肥量。根據土壤地力、養分和目標産量進行科學施肥,除了N、P、K肥外,還應考慮硫肥和微肥的配套使用。
八、提高機械化生産水平
通過提高機械化水平,一是可實現深耕,打破越來越厚的犁底層,增加耕層厚度,提高土壤蓄肥蓄水能力;二是可使播種株行距、播種深度比較規範,播種速度大大加快。同時既可帶肥播種,又可使種、肥安全隔離,不燒種,不傷苗;三是機械化收穫既可減少收穫時間、降低勞動強度,又可引導農民種植耐密型品種。因此,各地要採取積極措施,逐步提高玉米機械化生産水平。
九、加強對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各地根據玉米病蟲草鼠害發生特點,在選用抗病品種和實施種子包衣的基礎上,組織技術人員指導農民及時抓好化學除草、統一滅鼠、生物防治玉米螟等環節,科學預防病蟲草鼠危害,最大限度減少玉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