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生態科普:我國荒漠化防治事業任重道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我國現有32萬平方公里潛在沙化地區

    新華社上海6月17日電(記者 季明)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信建17日在此間説,我國現有32萬平方公里潛在沙化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的荒漠化防治事業依然任重道遠。

    王信建是在此間舉行的“2007中國治理荒漠化上海高峰論壇”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説,儘管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開始出現凈減少,由上世紀90年代後期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本世紀頭四年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但沙化仍然在局部地區繼續擴展,給當地生産生活造成嚴重生態威脅。

    參加同一論壇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楊勇説,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長江、黃河源頭地區近年來沼澤枯竭,草甸退化,湖泊退縮,水系乾涸,局部地區出現了沙漠化徵兆,如在通天河和龍羊峽水庫附近都出現了條帶型沙化帶。

    這些大多處於生態脆弱帶上的潛在沙化地區,已經成為我國防沙治沙的重點。王信建介紹,當地政府採取保護和預防為主的方針,通過禁採、禁牧、禁樵等措施限制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活動,國家林業局還加大了對這些地區的監測力度,避免其成為新的沙化土地。

    國家林業局2004年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8%,影響著近4億人的生産和生活,我國每年由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0多億元。

    中科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學資源環境學部主任劉昌明教授建議,在潛在沙化地區要構建一個以防治沙化為中心的生産生態互相協調的安全保障體系,其中要特別注意遵循區域水分和熱量自然條件,合理配置水資源,宜林則林、宜草則草。

    王信建説,經過幾十年探索,我國已在防沙治沙方面積累起一定經驗,如以大工程帶動大項目,建立法律體系,完善政策體系,健全科技體系等,目前已有100多項防沙治沙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防沙治沙的監測和預警應急體系。他説,通過發動群眾、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防沙治沙事業中,尤其是發揮沙區主力軍——農民的積極性,中國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努力將取得更大成果。

    三江源:沙化土地已佔到源區土地總面積的15.1%

    新華社西寧6月17日電(記者 顧玲)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記者從青海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了解到,三江源的沙化土地面積已佔到源區土地總面積的15.1%,另外還有15.8%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的趨勢。

    據青海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副院長董得紅介紹,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為278.5萬公頃,佔總土地面積的15.1%。其中:流動沙地10.6萬公頃,半固定沙地17.3萬公頃,固定沙地43.1萬公頃,露沙地162.2萬公頃,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292.5萬公頃。

    青海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調查發現,在1999年到2004年的5年內,三江源地區除固定沙地減少外,其餘沙化土地類型的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總增加量為19.1萬公頃,年均增加3.82萬公頃,年均增加率為1.5%。

    專家分析認為,“分佈相對集中、土地退化沙化嚴重,且區域不同其發展趨勢和速度不同”是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變化的主要特點。董得紅説,由於氣候條件的持續惡化,加之人為等因素影響,沙化土地各種類的沙化程度都在增加,尤其以草場退化發展為露沙地最為嚴重。“值得引起關注的是,另有15.8%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的趨勢,在目前氣候條件下,若仍然超載放牧,防沙治沙得不到加強,今後沙化土地發展速度還將加快”,董得紅説。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三大江河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三江源地區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上遊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這裡的林草植被保護狀況,對三大江河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科學家將首次對庫姆塔格沙漠進行綜合科學考察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 董峻)由科技部支持、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牽頭負責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項目17日啟動。根據項目計劃,我國科學家將於9月份首次對庫姆塔格沙漠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庫姆塔格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地處西北內陸極端乾旱區的塔裏木盆地羅布泊洼地南緣,南以阿爾金山為界,北抵阿奇克塹谷地,向東延伸至甘肅西端,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為全係流動沙丘,以我國沙漠中唯一分佈有羽毛狀沙丘為特色。由於庫姆塔格沙漠氣候和環境條件嚴酷,同時受技術手段制約,迄今為止是我國八大沙漠中唯一沒有進行過綜合性科學考察的沙漠。

    這一項目以填補基礎數據空白為科學目標,致力於庫姆塔格沙漠地區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等自然環境要素的調查和基礎數據的採集。項目在2005年和2006年兩次初步踏勘的基礎上,首次集中多部門、跨專業的科學工作者開展大規模、多學科、系統性綜合科學考察。

    項目的實施,將在以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明確沙漠對當地生産的危害形式,查明危害源頭,提出防治對策;找出在當地分佈廣並且生長力強的物種,為極端乾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新材料;從沙漠科學角度補充我國各大沙漠的基礎資料;對沙漠邊緣及腹地天然露頭地層剖面的研究,對揭示西北乾旱區氣候與環境形成演變歷史,以及對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科學意義;開展古疏勒河水系變遷研究,有助於揭示氣候變化和區域新構造運動對水系的影響,並對這一流域生態保護和水資源開發提出合理對策。

    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分佈較多、受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治沙隊,曾對我國沙漠進行了多次大規模考察,其中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以及賀蘭山以東的一些沙地進行了全面考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