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14日專電(記者張興軍、桂濤)地震發生時,岩體在地應力的作用下會相互擠壓、變形乃至斷裂。此過程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生物、氣象等一系列變化,這些自然界的奇異變化被稱為“宏觀異常”,諸如雞飛狗跳、地下水位升降等。
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長劉堯興表示,地震前的宏觀異常通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這些前兆都受地質構造控制,呈條帶狀、象限狀或與本地構造線一致的方向分佈,未來震中區相對密集;第二,這些異常在時間上有同步性、數量上有集中性,體現出種類多、範圍廣、數量大、反應強烈的特點。
專家指出,準確判斷宏觀異常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時逃生,降低災害損失,但另一方面由於自然界的許多變化並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發現異常後,要注意與非震干擾因素加以區別。
據介紹,一般來説,産生非震的動物異常因素有天氣變化(如魚類上浮,蛙類遷徙)、生理變化(如動物生病、發情)、環境變化(如水體污染)等。
産生非震的地下水異常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氣候(降水、蒸發、氣溫、氣壓等)、水文、地質、土壤、生物等;人為因素,包括灌溉、開採、注水、排水等。
産生非震的植物異常因素,包括植物生長髮育中遭病蟲害等。
如果我們既能發現異常,又能正確地識別非震干擾,就能把握時機,做到有效預防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