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奧運大賽在即如何預防心臟猝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22日   來源:科技日報

    隨著奧運比賽的臨近,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楊傑孚提醒説,過度勞累、情緒激動、過勞的體力活動以及腦力活動等會引發心律失常性猝死。在奧運會期間,由於運動員在競技場上激烈的體力活動,人們在觀看體育比賽時過度興奮及悲傷等都可能成為誘發心臟病的因素。

    對參賽者進行醫學監督

    心臟猝死,被醫生形象地稱為隨時可能出擊的殺手。心臟猝死是怎麼回事呢?據北京醫院心內科楊青主任介紹,心臟猝死是指平時看起來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復或穩定者,由於心臟原因引起的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非創傷性死亡(從症狀出現到死亡歷時約1小時)。

    在北京醫院心內科起搏電生理室的啟動儀式上,楊傑孚介紹説,運動性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心律失常性猝死。發生運動猝死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運動者患有潛在心血管疾病,二是參加超負荷運動導致心臟缺血。他建議,普通群眾在參加體育活動時應量力而行,最好在進行大運動量活動或比賽前做一次身體檢查。另一方面,如馬拉松等運動的組織方也應該對報名者進行醫學監督,比如詢問運動史、對心肺功能進行基本檢查等,以保證運動員的安全。

    據了解,心律失常性猝死包括安靜型和運動型兩種,其中81%的猝死是安靜型的,即由於突發冠心病和肺栓塞而導致的。楊教授説,除了心臟疾病導致的猝死外,運動過量也是發生猝死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要輕視發病前兆

    猝死儘管來勢迅猛,但事前大多數曾有各種表現。據統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猝死患者在死亡當日有心絞痛、心悸、過度疲勞感或呼吸困難。楊青提醒説,其實猝死是可以預知的。患者一般在發病前,往往突然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血壓下降,心律紊亂,同時會感到短暫的心絞痛,或是覺得咽部哽咽、咽東西費勁,還有的人會伴有出汗等症狀,這些常常是猝死的預兆。

    然而,當這些情況出現在中、青年人身上時,如果他們不知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意識不到危險的。大多數年輕人認為自己體力好,即使身體過度透支也並不在意,偶爾身體不適只當是累的,歇歇就沒事了。殊不知這也許就是發病的前兆。由於當事人忽視了這些警號,最終可能會喪失寶貴的生命。楊傑孚強調説,其實,只要我們重視心臟性猝死早期出現的症狀和體徵,部分患者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搶救必須按秒計算

    據楊傑孚介紹,猝死的表現是突然昏迷、意識不清、脈搏消失、停止呼吸、瞳孔放大、面色死灰。在常溫下,心臟停跳3—5秒以上,病人即有頭暈感覺,10—20秒時會發生暈厥,40秒後會發生驚厥抽搐,此時患者有可能瞳孔散大,60秒後患者會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鐘後腦細胞開始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10分鐘後腦細胞有可能死亡。所以,搶救猝死患者的關鍵是速度。有人統計,在4分鐘內進行現場心肺復蘇,並且在8分鐘內做到進一步的心肺腦復蘇,94%的患者可以復蘇成功並長期存活。另有人以12分鐘為臨界點,即12分鐘內未進行心肺復蘇搶救者,搶救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楊傑孚指出,當一個人突然出現非外因的昏厥、意識喪失或驚厥抽搐,且無心跳、無呼吸時;病人曾喊胸痛或用手抓胸部且有痛苦狀;病人以前患有冠心病等,出現這些症狀時首先要考慮到這可能就是心臟猝死的症狀。

    掌握知識及時施救

    不懂或不熟悉現場急救且又沒有經過心肺復蘇技術培訓的人遇到有人猝死怎麼辦?楊傑孚説,首先不要驚慌失措,保持冷靜,要儘快弄清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高聲呼救,以使周圍的人儘快趕過來,其中有懂心肺復蘇的人可施行急救。

    一旦發現猝死患者,應及時進行合理的現場救護,急救時除口對口人工呼吸外,切忌不懂裝懂,貿然進行人工胸外心臟按壓等心肺復蘇操作,這樣容易使患者産生肋骨骨折、嚴重內出血或其他並發癥。另外,如病人有假牙或假牙托,一定要將其取出。搶救的同時,其他人可以趕快打電話叫急救車。當心跳、呼吸恢復後,可將患者送醫院繼續搶救。

    由於這一類疾病大都發生在運動和激動的時候,因此所有參加競技運動的人員都應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必要時要檢查動態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以排除隱性疾病。有年輕猝死家族史的全部家庭成員都應做上述檢查,必要時要做相關基因篩查,以便發現尚未出現症狀的患者。對於已經診斷為上述疾病的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特別是競技運動,儘量避免情緒激動。

    另外,楊傑孚還認為,在我國也應呼籲對警察、教師等進行徒手心肺復蘇的培訓,以便在發生猝死事件時爭分奪秒搶救生命。(記者 李穎)

 
 
 相關鏈結
· 專家提醒:奧運期間謹防心律失常性猝死
· 醫學讀物《拯救猝死》推向家庭
· 科學生活:應激會增加心源性猝死發生機率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