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9日專電(記者潘煦)為什麼多數中年人禿頂的位置大都在頭後頂及兩側前額,而有些禿頂的人相對比較聰明?人在吵架時喜歡摔東西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吶喊、聊天有助於釋放壓力?為什麼六歲前的兒童的學習能力超強?中國神經學學者程曙在他的“神經系統曙論”中對於人腦之謎給予解釋,成就一家之言。
程曙經過多年研究認為:短期記憶是一個具有信息整合、中轉、臨時存儲的工作平臺。他將短期記憶命名為“臨時存轉整合平臺”。它是人腦中被使用的最為頻繁的區域,把從全身的各種感受器(如眼、耳)輸入待處理的信息,整合為一個完整協調的信息,再送至全身各效應器(如聲帶、心肌、眼肌、臂肌),使相關器官(如手、眼球)産生相應的協調一致的行動。
“臨時存轉整合平臺”至少位於人腦的兩個主要區域,前額葉(大約在人的前額,左右半球都有,主要涉及語言、邏輯判斷、分析、推理、綜合等)及頂葉(大約在頭頂的位置,左右半球都有,主要涉及視覺信息)。為什麼現代社會許多男人禿頂的位置在大腦的前額及後頂,其原因就是大腦中被使用最頻繁的“臨時存轉整合平臺”正好位於這兩個區域。
而根據神經系統可塑性的特點,臨時存轉整合被使用得越多,其處理過的問題的類型越多,其容量會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通常看起來禿頂的人給人感覺比較聰明的原因之一。
程曙解釋説,人體各種形式的肌肉活動都是信息輸出效應器的表現,因此都有助於平衡臨時存轉整合平臺的信息壓力,如聊天、傾訴、摔東西、寫作、繪畫、歌唱、體育運動等等。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證明,時不時吵架的夫妻比很少吵架的夫妻的關係要維持得更長久。
為什麼嬰幼兒和兒童的新知識吸收能力非常強,而成年人相對較差?初生嬰兒腦內有大量沉默突觸,只要施加電位刺激,即能快速轉變為有功能的活動突觸。嬰兒所聽到、看到、聞到、觸到的每一件新事物,都會通過其身上的各種感受器轉變成相關的動作電位,送往其中樞神經系統中,從而刺激大量沉默突觸,並使之能夠快速地轉化為功能突觸。成年人腦部沒有沉默突觸,在學習新知識時,是在兩個沒有任何連接的神經元之間新建起突觸,形成連接。這種連接形成的速度較慢。因此,成年人知識的吸收能力相對較差。
至於哪些沉默突觸會被激活,取決於嬰幼兒及兒童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种經歷。這就是3歲時被切除了半邊左腦的荷蘭女孩能夠熟練掌握兩門外語的原因。因此,6歲前腦部有殘疾或被部分切除的兒童,只要通過積極培養,能夠恢復正常人的智力。
根據沉默突觸智力基礎理論及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理論,對於成年的植物人、中風患者,從理論上來説可以恢復其正常的腦功能。對於其受損的神經功能網絡所相關的功能,只要多給予長時間的、反復的相關信息的刺激,是有可能幫助其神經系統重新生成相關的神經元、突觸及神經功能網絡塊的。但現實中,這類患者之所以較難恢復,是因為社會、家庭較少長時間給予其反復的相關信息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