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未來氣候變化,保障糧食生産安全,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以及大連市氣象局共同完成了“東北地區生態與糧食安全監測評價預警業務系統”建設,建立了主要植物物候、植被長勢等生態承載力的評價方法和業務流程,為東北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的決策信息。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産區和最大的商品糧生産基地。據氣象專家研究,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對東北的糧食生産産生影響,致使東北地區成為我國糧食單産波動最大的區域之一。
研究結果表明,高溫危害將是東北糧食生産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氣象災害。高溫不僅縮短作物生長期,使光合作用時間減少、灌漿不充分,還會影響花粉受精,從而導致嚴重減産。隨著氣候變率的增大,高溫、暴雨、季節性乾旱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頻次將明顯增加,低溫冷害的發生概率儘管明顯降低,但依然存在。
研究結果表明,未來氣候變化對東北大豆生産總體上有利,即使考慮氣候變率增大的不利影響,東北大豆模擬産量仍以增産為主;未來氣候變化對東北玉米生産將弊多利少,各區玉米模擬産量在所有情景下均顯著下降;未來氣候變化對東北春小麥生産以負面影響為主;未來氣候變化對灌溉水稻主要起正面作用,在不同生態區和各情景下水稻都表現為增産。隨著氣候變率的增大,大豆、玉米、春小麥等旱田作物的模擬産量下降,但氣候變率增大對灌溉水稻産量的影響較小。
目前,以東北主要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為對象,氣象部門正在開展東北糧食基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評價及適應對策研究。分析在氣候變暖背景下,農田水分盈虧、熱量資源、土壤養分和産量的時空變化情況,進一步對東北地區的農業資源進行系統評價,對氣候變化對作物種植制度改革、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進行評估。
據此,科研部門提出未來作物品種栽培界線以及新品種引進、不同生長季主要避災管理措施等,確定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未來東北地區的優質糧食生産基地和作物佈局,以便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供高質量的氣象服務決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