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中記載,中藥砒霜有劇毒。砒霜毒性之凶險世人皆知,被我國列入嚴格管理的36種毒性中藥之一。然而,正是這種令人談之色變的砒霜,被科研人員作為材料研發出治療血癌的藥物,成為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據報道,香港大學醫學院及瑪麗醫院通過10年的努力,終於成功把砒霜研發成口服砷劑藥物,用以治療白血病,病人可把藥水帶回家自行按劑量飲用,一般每天服用兩茶匙,每個療程期為兩年。
“砒霜”治療以毒攻毒
其實,早在我國古代就有應用砒霜等砷類藥物以毒攻毒,治療包括腫瘤在內的惡疾的記載。1972年,哈爾濱醫科大學率先從中醫驗方中發現了砒霜的主要成分亞砷酸(即三氧化二砷)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療效。20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的王振義、陳竺、陳賽娟、陳國強等科學家,就其機理進行深入研究,發現亞砷酸注射液能誘導、分化急性早幼粒細胞,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使其走向程序化死亡“自殺”之路的作用機理,並在國際權威的《血液》雜誌上發表一系列論文。此項發現被認為“在國際血液學上掀起了一場革命”。
通常白血病分成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其中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又稱M3型,被腫瘤學家視為最凶險的一種,臨床上雖已可用維甲酸來治療,其完全緩解率也相當高,但可惜的是其復發率高,一旦腫瘤細胞對維甲酸産生耐藥性,就容易出現復發,給患者的治療帶來很大困難。
參與新藥研發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血液腫瘤科講座教授鄺沃林介紹,在香港瑪麗醫院內科學系,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已使用口服砷劑來治療疾病。但隨著其他新藥物的出現,砷劑反而慢慢被取代、被遺忘了將近半個世紀。
直至1998年,哈爾濱和上海相繼出現運用靜脈注射亞砷酸以治療急性粒性白血病的成功個案。1998年起,研究小組重新開始研究口服砷劑應用於白血病的治療。“其實砷劑一直是全球公認的治療早幼粒白血病復發的最佳藥物,但以往一直採用靜脈注射方式,口服砷劑成為醫學研究上的空白。”鄺沃林如是説。
由於香港有使用砷劑的歷史經驗,研究人員翻查了儲存在香港醫學博物館的病人數據,以便決定口服砷劑的分量和安全度。經過兩年試驗,2000年研究小組成功研發了安全的口服砷劑,並應用於臨床白血病治療研究。
口服砷劑有望替代注射
目前,針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療,傳統療法是先注射砷劑,再實施骨髓移植,才可根治病情,但費用昂貴,骨髓移植需要配對,更是耗時費力。
“與靜脈注射相比,口服砷劑病人無須住院,劑量容易調整,毒性溫和,可長年使用,而且價格低廉,可大量節省醫療開支。”鄺沃林介紹,研究小組經臨床發現,口服砷劑是非常安全的藥物。若劑量適當,砷劑的潛在毒性會被解除,尤其是對心臟的副作用可大大降低。
鄺沃林透露:“我們曾對56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復發患者使用口服砷劑治理,其中98%獲得痊癒,由於可長期服用,患者5年存活率達70%,效果比化療和骨髓移植好。”據統計,目前香港有超過100位白血病病人已經接受此項治療,並達到極優良的效果。
“用這種口服砷劑治療時,給予病人的量約為200毫升,是兩星期的劑量,不會引致中毒。”研究人員表示,“成年人要一次喝1公升才會中毒” 。
另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對外聯絡組的鍾小姐介紹,由於口服砷劑治療白血病這個概念還只是剛提出來,運用到臨床還在準備過程中。同時,他們也希望,口服砷劑將有可能代替靜脈注射砷劑,成為全球治癌新療法。
針對“砒霜”治療白血病的新聞,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及北京腫瘤醫院副院長、淋巴腫瘤科主任朱軍教授在接受採訪時強調指出:“‘砒霜’治療白血病,這個説法不準確。準確的應該是,礦物藥中的砷化合物可以治療白血病。這個概念一定要澄清。”
個人絕不能私購砒霜治療
其實,用砒霜為原料製成的亞砷酸注射液已于1999年下半年被批准為內地二類新藥。2000年9月下旬,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也正式批准用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方案。
朱軍表示,亞砷酸針劑用於治療白血病已有十幾年曆史,雖有70%—80%的治癒率,但因具有肝、腎與心臟毒性等副作用,包括我國在內多數國家,很少用於一線治療,目前也只是在二線用藥。“砷劑目前主要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另外,也試用於對化療耐藥的其他類型的白血病與部分實體腫瘤。”朱軍主任認為。
近年來,隨著對砷劑研究的愈加深入,砷劑不再局限于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對肝、肺、胰、胃、骨、淋巴等器官實體腫瘤的治療中也正發揮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朱軍表示,他對於香港研發的口服砷劑療法並不了解,但若真能降低砷劑毒性,在安全性上有所突破,患者就可以多一種治療選擇。但他同時提醒到:“口服砷劑是經過提煉的,老百姓千萬不能私自購買砒霜治療癌症。如果真的需要,也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