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氣象專家:不可忽視南方強降水的“天漏”現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12日   來源:科技日報

    5月初以來,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先後出現11次強降雨過程,其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産帶來很大損失。近日記者對如何防範強降水對農業的影響,採訪了湖北省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高級工程師黃智敏。

    黃智敏認為,既然“特別是在南海季風暴發之後,階段性降雨的趨勢更加特別明顯,福建武夷山、廣東龍門、江西資溪等地累計雨量超過1200毫米。”這就顯現了一個與暖冷空氣對壘“異曲同工”的、夏季風遇山脈阻擋後“迎風坡”降水增量的機制——“天漏”現象。而加強“天漏”地區的災害防範措施,具有防災減災的普遍意義。

    所謂“天漏”,顧名思義就是指某地雨量雨天較周圍明顯偏多,仿佛那裏的天被捅了個“漏子”,雨就沒有節制地往下流。如四川省的雅安市,為川西雨量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達1774毫米左右,降水日數達218天,自古以來,就有“雅州天漏”之稱。唐代詩人杜甫詩曰:“地近漏天終歲雨”。

    我國是一個受季風氣候影響的國家,基於夏季風發生早與遲、強與弱具有年際間的變化差異,而且在其北上時從來都不是暢行無阻,又會受到高山、高原的阻擋。在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攜帶的大量暖濕氣流,遇到較高山地時便在迎風坡被迫抬升,在上升中絕熱冷卻,一旦達到凝結高度時便形成雲層,發生降水且量級較大。因此,山的迎風坡往往成為多雨中心,就形成了多雨的“天漏”之地;而山的背風坡在氣流越過了山頂之後,水汽消耗殆盡,加之氣流下沉絕熱增溫,殘留的水分進一步蒸發變得乾燥,這樣就不會下雨了,成了少雨的“雨影”之地。

    應該説,在我國武夷山、南嶺、武陵山、大別山、大巴山、大婁山等地,其迎風坡與背風坡都有類似“天漏”與“雨影”的現象。今年前段的強降水,武夷山、南嶺等迎風坡的“天漏”效應便如此。

    由於“天漏”現象的客觀存在,這類地區的黨政領導,應組織農業、氣象、地質、環保等相關部門,實行部門、學科間交叉,研究制定監測、預報、預警、預防、抗避應對方略措施;要對由此可能導致的洪澇及次生衍生的地質等災害,建立應急預案;注意興建防洪、排水設施系統;因地制宜地優化與調整種植和農業産業結構,並利用多雨、奢水環境,發展水稻、水産養殖業等特色農業,並將水面的調蓄作用視為生態防洪的重要措施加以保護。相反在“雨影”乾旱區,可發展耐旱作物、畜牧業等。(記者 劉志偉)

 
 
 相關鏈結
· 專家詳解近期江南華南強降雨主要成因
· 氣象科普:雷電發生的頻率特性及危害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能否與防災減災結合?
· 氣象科普:氣候變化對長江影響不容低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