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星星的孩子”何時不孤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13日   來源:科技日報

    打破砂鍋:自閉症兒童因眼神清澈卻少與人對視交流,於是,有人為他們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星星的孩子”。請關注——

    電影《海洋天堂》裏,李連杰演的爸爸有一句話:“家裏有個自閉症的小孩,生不如死。”很多家裏有自閉症的孩子都是很辛苦的,父母經常聊著聊著就淚流滿面。“自閉症的治療沒有明顯效果,很難看到希望,家人都要崩潰了。”

    最新資料顯示全世界至少有6700萬孤獨症患者,在我們身邊,每1000個人中至少有6個人是孤獨症患者,每150名新生兒就有1名嬰兒患上孤獨症。他們智力正常,外表看起來和我們沒什麼不同,但他們無法溝通,無法表達,無法互動,缺失了普通人以為稀疏平常與生俱來的互動社交能力。

    男孩比女孩更易患孤獨症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兒童發育性疾病之一,也是嚴重影響兒童發育並持續終生的疾病。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教授介紹説:“孤獨症多是與生俱來的,發病于兩歲半以內。患童不會與人交流,大部分患者還伴有智力落後,目前世界尚無治愈方式。”

    鄭毅表示,作為一種與遺傳基因有關的先天性神經生物性障礙,自閉症似乎更“偏愛”男孩,男孩患病率高出女孩四倍。“這種病是導致兒童殘障的重要疾病之一,30%至50%的患兒會出現智力低下,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超過一半的孩將終身無法離開父母的照料。”

    孤獨症患兒主要存在三個主要症狀:第一是社會交流障礙,不願意或不懂得如何與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參與合作性遊戲;第二是語言障礙,這也是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第三是興趣狹隘,有怪異的固定偏好和行為。鄭毅教授表示若不及早進行診治,多數患兒長大後不能獨立生活、工作,終生需要被照顧。

    三大成因導致兒童孤獨症

    有一種“蛋殼理論”認為,現代住宅過於封閉,孩子被關在裏面,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容易導致孩子患上孤獨症。飲食、水源等污染,不僅會影響胎兒,也會導致兒童患上孤獨症。

    歐美科學家經過5年的聯合研究,在第2、7、16和19對染色體上發現了導致兒童孤獨症的切面。這一發現為徹底解開孤獨症之謎,為預防和治療孤獨症帶來了新的希望。至今,科學家一直觀察不到孤獨症兒童的大腦發育和活動情況。

    但研究一直沒有間斷,在神經病理學方面,通過動物模型研究,一些研究者發現大腦邊緣系統可能與孤獨症有密切關係。

    目前,兒童患孤獨症的人數是以往的3.5倍左右。專家認為,這與家長工作緊張,無暇陪伴孩子或對孩子錶現得急躁、缺乏耐心有關。據調查,患孤獨症的兒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經常訓斥孩子或家裏只有老人單獨帶孩子。

    “患孤獨症的兒童多有語言障礙、多動、不合群等。”鄭毅透露,這些孩子上學後多會出現學習障礙,長大後在與人交往時也會遇到困難。如今患孤獨症的兒童增多,除可能是母親懷孕時過多接觸電磁波等先天因素外,還與嬰幼兒的家庭氛圍有關。

    最佳治療時機應在4歲前

    “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找到預防孤獨症的方法,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是關鍵。”鄭毅教授説,一般情況,兒童孤獨症起病于3歲前,其中約2/3的患兒出生後逐漸起病,約1/3的患兒經歷了1—2年正常發育後退行性起病。“2至4歲是孤獨症兒童的最佳干預時間,如果家長能在孩子4歲前帶其就診,醫生能給出較為明確的診斷並及時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這部分孩子往往在各方面的功能都會有所提高。”鄭毅教授提醒説。

    鄭毅指出,對待孤獨症,貴在早發現早矯治。這需要家長、幼兒教師和心理醫生密切配合,針對不同孤獨症的表現,持之以恒地進行有關訓練。如果表達方面有困難,可有意識地讓孩子看著實物來回答簡短的問題,循序漸進,由簡到繁,重復學習,以加深記憶;如語言交往障礙,父母和老師要多和孩子交談,提高其會話能力;要讓孩子多動腦多動手,可教孩子搭積木、洗手帕、洗碗筷、掃地、佈置房間等,以培養其自理能力。多帶孩子到野外遊玩,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多讓孩子接觸生人,鼓勵和小夥伴們一塊兒玩耍,這樣可培養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以及歸類綜合的思維能力,與周圍人建立感情,逐步改變缺陷性格和不良行為,增強社會交際的本領。

    當前孩子這種交往上的怪現象十分普遍。如果有客人走進教室,孩子們會異口同聲地大聲説:“客人好!”可到了操場上,客人與孩子單獨交流時,孩子就不予理睬了。

    對此,兒童心理專家説,孩子形成這種習慣的原因與家長、老師的教育有關。不少孩子從記事起,家長和老師反復告訴:“如果有生人要帶你走、給你東西吃或跟你説話,不要理他。”特別是4歲以下孩子,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和是非判斷能力幾乎是一片空白。家長、老師的教育,成了孩子心中的“處世原則”,在生人面前,他們會本能地失去安全感。但這種現象與自閉症有本質區別,家長不必擔心。(記者 李穎)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看圖減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 科學生活:居家智慧時代就要來了嗎?
· 科學生活:低視力兒童需要怎樣呵護?
· 科學生活:疫苗接種能保證安全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