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疾病一旦發作,危害往往非常嚴重。研究發現,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約為4.4%—11%,其中老年人病死率為13%—15%。衛生部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有1/5的人口患有腸胃病,居世界首位。
謹防“止痛傷胃”
“近年來消化道不良事件呈急劇上升趨勢,而胃腸道疾病的誘因錯綜複雜,其中一點往往被人們忽略,就是服用對胃腸道有損害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是引發胃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最為常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夏志偉副教授介紹説,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是抗炎鎮痛的常用藥,但同時也是重要的消化性潰瘍致病因子之一。
由於81%因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導致的嚴重胃腸道並發癥沒有發病徵兆,可以説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是胃腸道的隱形殺手。近日,在“正確用藥 抗炎鎮痛保腸胃”大型科普宣講活動上,來自全國的11位專家共同呼籲,應提升公眾對錯誤服用鎮痛藥引發胃腸道疾病的關注,扭轉對鎮痛及藥物選擇的認識誤區,做到安全鎮痛、合理使用抗炎鎮痛藥,儘量避免“止痛傷胃”。
鎮痛藥損害消化道
最近國際風濕病學聯盟亞太地區的報告指出,藥物不良反應的25%是由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引起的。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的消化道損害主要表現是胃十二指腸糜爛、潰瘍及威脅生命的胃腸穿孔和出血,也可引起上腹疼痛、噁心、消化不良、食管炎及結腸炎。
研究表明,胃腸道高危因素患者發生胃腸道風險的幾率可高達正常人群的13.5倍,高齡患者服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發生上胃腸道出血、穿孔的風險增加13.2倍。
“有統計顯示,煙民使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後發生消化性潰瘍出血風險是正常人群的4倍。酗酒者增加消化性潰瘍出血風險1.73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科關振鵬副教授指出,具有胃腸道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果選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無疑是使胃腸道“雪上加霜”。
另外,關振鵬還透露,年齡大於60歲、酗酒、吸煙、有消化性潰瘍史 (包括上胃腸道出血及穿孔史、單純消化性潰瘍史)、使用抗凝劑、使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使用糖皮質激素、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是胃腸道高危因素的九大人群。
如何做到安全鎮痛
現在很多人發生疑問,胃腸道危險因素普遍存在,鎮痛通常又是不得不治療的,那麼,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護“胃”,做到安全鎮痛呢?
為保證胃腸道健康,大家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調整心態緩解壓力等。對於,已經存在消化道症狀者,應該及早就醫,明確診斷,配合治療。
“在選擇抗炎鎮痛藥前,應先評估胃腸道風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風濕科周煒副教授認為,當自己難以判斷如何用藥的時候,應當尋找正規的就醫渠道,並且詳細告知自己的病史、用藥史,以便醫生給出更準確的用藥指導。
布洛芬、洛索洛芬鈉、雙氯芬酸、塞來昔布都屬於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有數據顯示,服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7天,分別有70.6%和94.1%的患者會出現胃腸道黏膜損傷。健康人服用雙氯芬酸2周,就有75%的人出現小腸損傷。
“因此,對於存在胃腸道風險的人群,醫生要多問一句,您有胃腸道疾病嗎?患者在選用抗炎鎮痛藥時,多問一句:這藥傷胃嗎?”周煒提醒説,在不知道該如何選用正確的鎮痛藥時,可以對照胃腸道九大高危因素,評估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人群,或尋找正規就醫渠道,詳細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用藥史,以便讓醫生給出更準確的用藥指導,實現既鎮痛又“保胃”。
專家一致認為,如果出現消化不良、燒心、返酸、噁心、腹痛、腹脹等一系列的信號時,更是胃腸道在警示我們,不要為了鎮痛傷了胃。如若不然,嘔血、便血、腸梗阻等這些症狀會伴隨出現。
正確服用鎮痛藥
很多人存在這樣的誤區,偶爾、少劑量的服用鎮痛藥不會損害胃腸道。但是,研究表明,健康人服用阿司匹林後16分鐘即可出現胃黏膜損傷。同樣,有研究已證實單次或低劑量服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即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
“飯後吃藥的確會減輕一部分疼痛症狀。”夏志偉説,餐後服用藥物可以減少非甾體抗炎藥物引起的胃黏膜局部刺激,但是這種損傷只佔引起的消化道損傷的20%,因為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對胃腸道的損傷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藥品在胃部停留造成的局部刺激,如果飯後吃會好一點,避免和黏膜直接接觸,同時飯後胃酸濃度降低。但是實際上,80%以上為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産生的作用都是隨著血液循環吸收從而影響胃黏膜的,這種傷害是飯後服藥所無法避免的。夏志偉還提醒説,在服鎮痛藥時千萬不要幹吞,要適量飲水,以免過多刺激腸胃,造成更大的損傷。(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