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0日專電(記者 李亞紅)“京津冀霧霾中檢測出大量危險有機化合物”的報道近日引發廣泛關注。這又讓人們想起今年初持續的霧霾天PM2.5飆升。那麼PM2.5到底有多“毒”?它如何危害人體健康?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為何PM2.5危害更大?
近日媒體報道,在京津冀霧霾天氣的專項研究中,檢出了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京津冀霧霾有毒”的説法讓人們的擔心陡增。PM2.5更是受到空前關注。
PM2.5屬於空氣中懸浮顆粒物。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説,懸浮顆粒物是指分散在大氣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物形成的氣溶膠,其粒徑範圍約為0.1至100微米。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2.5。粒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這也是PM2.5備受關注的原因。
郝鳳桐從事職業病與化學品中毒疾病臨床工作30多年,對職業中毒、塵肺病等化學品所導致急性中毒的診斷與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郝鳳桐説,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徑的顆粒物可進入呼吸道的深部,而2微米直徑以下的細顆粒物幾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大量研究發現,PM2.5數值增加,將導致醫院呼吸系統門急診人數增加,並能加重老年人和有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基礎病患者患病的風險。
有“毒”成分幾何?
郝鳳桐説,PM2.5對人體造成的實際危害除了其微小的顆粒形式,主要取決於成分構成。大氣中的顆粒物是一種成分非常複雜的混合物,包括含碳顆粒、無機鹽類及其酸根、金屬、有機化合物和致病微生物等。
“在PM2.5承載的有機化合物中,多環芳烴類物質的危害最為顯著。”郝鳳桐説,多環芳烴屬於環境致癌性物質,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通過呼吸、飲食、飲水和吸煙等接觸環節,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觸,增加患肺癌等惡性腫瘤的風險。
“PM2.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取決於其來源、形態、粒徑以及吸附在表面上的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和微生物多種因素的總成。”郝鳳桐説,不同濃度、不同成分PM2.5污染帶來的健康損害不同。此外,空氣中細顆粒物被人體吸收的概率及代謝特徵等方面,仍有待於深入的研究。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説,“北京市空氣環境中PM2.5對健康影響”的課題已獲北京市科委立項。研究內容包括室內環境PM2.5暴露水平、人群PM2.5暴露水平以及PM2.5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三個方面。研究範圍包括北京不同區縣家庭、辦公室等室內環境PM2.5污染狀況,吸煙、烹飪等因素對室內空氣的影響度等。
應對“空中殺手”PM2.5侵襲
北京急救中心提示,人們在霧霾中鍛鍊或散步,隨著活動量的增加,呼吸就會加深、加快,會吸入更多霧中的有害物質,這樣很容易誘發或加重氣管炎、咽喉炎等疾病。因此,在霧霾天應減少外出,縮短室外活動時間。年老體弱者和孩子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注意保護,外出時注意增減衣物,儘量戴口罩。
龐星火説,極端天氣期間不利於開窗通風,因此在這段時間應禁止和減少室內吸煙、過度烹炸食品和燒烤等加劇室內空氣惡化的活動。
北京急救中心提示,霧霾天外出時可以戴上口罩,能有效防止粉塵顆粒進入體內。回到室內立刻清洗裸露皮膚。一些容易皮膚過敏的人更要做好清潔工作,防止疾病從皮膚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