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作為糧食與農業領域的諾貝爾獎,今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發給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一位企業家和兩位科學家,這也是該獎項設立27年以來第一次授予轉基因技術。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特別肯定了三位得獎人在培育高産優質、抗病蟲和極端氣候影響的農作物新品種中的突出貢獻,稱其技術使全球1.7億農民受益。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基因農業時代,無論支持還是反對、喜歡還是害怕,轉基因技術及其産品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當前仍有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反對轉基因。
日前,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一份“轉基因大豆與腫瘤高度相關”的分析報告,引發轉基因反對者和支持者的“口水仗”。科技日報6月23日就刊登了《轉基因大豆油真的會致癌嗎?專家發聲:毫無科學證據》一文。在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拒絕了解轉基因,妖魔化轉基因已不再是個例,中國是該拒絕還是該發展轉基因?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
不應縱容對轉基因的抹黑行為
科技日報:作為研究生物技術的學會,針對此次“轉基因大豆油致癌”事件,有怎樣的看法?
林敏:此次黑龍江省大豆協會負責人在無任何流行病學調查依據的情況下,憑“自身在糧食行業的工作經歷”,將腫瘤高發原因與食用轉基因大豆油聯絡在一起,結論駭人聽聞,負面影響巨大。這次對轉基因的抹黑,與過去最大不同的是,不是由某位專家或學者發表個人觀點,而是一個代表某些企業利益的行業協會公開發佈不負責任的言論,突破了行業道德與國家法律底線,性質特別惡劣。
黑龍江大豆協會的言論屬於不正當的商業競爭,傷害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傷害了轉基因相關從業者和企業的利益,建議政府部門對相關責任人追究法律責任;此外,在我國政府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同時,一個行業協會卻在不負責任地傳播轉基因致癌言論,表面上看是抹黑轉基因,其實質是抹黑政府。這種行為如果任其氾濫,受到傷害的不僅是相關消費者、企業和科研工作者,同時也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傷害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形象。
進口轉基因大豆不能只看到“弊”而忽略“利”
科技日報:如何看待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影響?
林敏: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成本比我國本土生産大豆的成本低,大量進口確實對我國傳統大豆産業造成了巨大衝擊,需要利用科技手段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産業競爭力。但在分析我國傳統大豆産業困境的時候,是否忽略了一個事實和一組數據。
一個事實是中國大豆産業的淪陷,一方面與我們的技術落後、産量低、成本高有關,但同時也與我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水稻、玉米和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大豆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有關,“保主糧、減面積”是根本原因之一;一組數據是2012年我國進口5838萬噸大豆,相當於在國外擴大了約3億多畝的耕地,同時相當於在國內少施用了數以萬噸計的農藥與肥料,經濟與生態效益巨大。
中國從過去污染自身環境生産優質産品出口,到今天進口優質大豆把生産過程産生的污染拒之國門外,這種變化是不是一種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表現?所以,當討論我國傳統大豆産業為什麼淪陷時,不能情緒化地把目前的困境完全歸咎於轉基因大豆進口上,也不能只看到“弊”,而忽略了“利”的一面。
部分媒體在對轉基因的認識上存在誤區
科技日報:在有關轉基因大豆油致癌的報道中,一位主持人在節目的最後説:“如果有關專家一時半會對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研究不清楚,最起碼應該清楚標識出來,讓消費者有選擇權”,您怎麼看待這個説法?
林敏:這個提法看似客觀公允,其實遠離了食品安全問題討論的實質。事實上,國內許多媒體在介入轉基因安全討論時存在兩大認識誤區。
一是大肆宣揚轉基因安全沒有定論。媒體經常這樣質疑轉基因: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絕對安全,也無法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下一代人是否有影響。這種質疑沒有反駁的意義,因為可以針對任何一種技術和食品。許多傳統食品如海鮮、奶製品、蛋、花生、堅果、大豆、小麥等食物,對於過敏體質的人吃一口就可能過敏,嚴重者有生命危險。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只有相對安全的劑量,任何食品的安全性,都是以劑量為前提的一個相對概念。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結論,也是在與傳統大豆相比較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試驗得出的。
第二個認識誤區是把轉基因食品標識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混為一談,錯誤的認為經過批准上市的轉基因産品之所以要標識,是因為其安全性不確定。事實上,對於轉基因食品而言,“標不標識”是知情權問題,嚴格監管是管理問題,“能不能吃”才是問題核心。只有在“能不能吃”這一核心問題有了科學權威結論後,才能討論標不標識、知不知情與加強監管問題。因此,在轉基因大豆“能不能吃”的核心問題上,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上只有兩個選擇,肯定安全性,批准上市,或不能確定安全性,不批准上市。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涉及百姓切身利益與國家安全穩定,任何一個負責任政府都不可能批准一個安全性不確定的食品上市,然後通過標識供消費者選擇。
發展轉基因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科技日報:中國是該拒絕還是發展轉基因,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林敏:如前所述,既然轉基因風險可控,安全性有共識的前提下,發展轉基因技術是中國的必然選擇。為什麼這樣講,非常簡單,因為到2020年,我國糧食缺口達9000萬噸,糧食總産量需要增加20%左右,同時我們還面臨人口增加、環境惡化、氣候異常、國際競爭等越來越大的壓力,僅僅依靠傳統育種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一增産目標。
中國有資本拒絕轉基因嗎?沒有。因為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資源短缺,南鹹、北鹼、東西部寒冷,半壁江山乾旱。十九世紀的英國,率先採用蒸汽機技術,成就了工業文明下的日不落帝國;二十世紀的美國,率先採用現代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成就了現代文明下的世界頭號科技強國。
如今,轉基因技術將給現代農業帶來一場徹徹底底的革命,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無法拒絕轉基因?跟轉基因技術相比,傳統育種技術如同中世紀的大刀長矛。如果我們一意孤行抵制轉基因,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的農業要憑藉大刀長矛與對手的飛機坦克較量。一旦歐美大公司形成了對主要農作物的轉基因技術壟斷,中國農業將全面受制于外人,到那時,我們的玉米、棉花和小麥等産業都將蹈大豆産業淪陷之覆轍。所以,發展轉基因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上已有共識
科技日報:目前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上,國際上是否已經達成共識?
林敏:目前,有轉基因安全無定論的説法,是因為混淆了轉基因技術、研發中的轉基因産品與通過安全評價的特定轉基因産品三個概念。關於轉基因技術,與其它高新技術一樣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關於研發中的轉基因産品,與其它新産品一樣,存在安全的不確定性,所以要加強監管。
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上,過去的25年,歐盟耗資2.6億英鎊,支持了400多個獨立研究小組對超過50個轉基因安全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並在2010年的歐盟委員會報告中得出官方結論:第一,沒有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會對環境和食品及飼料安全造成比傳統作物更高的風險;第二,由於採用了更精確的技術和受到更嚴格的監管,轉基因作物甚至可能比傳統作物和食品更加安全。此外,全球至少包括中國在內的59個批准進口轉基因的國家也通過科學規範的安全試驗證明:食用含有轉基因作物成分的食品,與食用含有常規育種技術培育的作物成分的食品相比,並不具有更大的風險。
正是基於堅實的科學試驗證據,國際糧農組織和國際衛生組織等國際權威機構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一樣安全,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經合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近聯合發佈的《2013—2021年農業展望》報告指出,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農業生産産能需要在未來40年增長60%。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對土地、水資源和能源的需求和壓力也日益增加,進而導致食品安全風險。為了應對挑戰,我們必須採用新的技術,轉基因正是其中之一。今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發給轉基因,是對轉基因技術安全與貢獻的充分肯定。
中國採用最嚴格的轉基因定性標識,但定量標識更為科學
科技日報:有質疑認為,中國的轉基因標識制度並不嚴格,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林敏:目前,對轉基因産品實行標識制度管理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中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瑞士、美國、捷克、以色列、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泰國等。其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以及中國的香港特區按照實質等同性原則,對轉基因産品實行自願標識制度,而歐盟和中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多采用嚴格的強制標識制度。
強制標識又分定量標識和定性標識兩類,而定性標識是在所有標識管理中最嚴格的一種管理制度。我國2001年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要求凡是列入標識管理目錄並用於銷售的農業轉基因生物要進行標識。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採用定性標識的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管理最為嚴格的歐盟1997年頒布“新食品管理條例”,要求對所有轉基因産品進行強制性定量標識管理,設立標識的最低限量為1%,即當食品中轉基因含量達到1%時,必須進行標識。2002年,歐盟對其轉基因標識管理政策進行修改,將標識的最低限量降低到0.9%。
有的報道誤讀轉基因標識制度,甚至把消費者對轉基因的質疑歸咎於我國現行標識制度不完善,完全是由於對全球轉基因標識制度的不了解造成的。相比之下,中國的定性標識制度,只要含轉基因成分就必須標識,遠比歐盟的定量標識政策,轉基因成分低於0.9%就可以不標識嚴格的多。但我國現行的定性標識制度對轉基因檢測技術水平要求過高,當轉基因成分過低而無法檢測時,就會造成標識管理上的困難,而歐盟等國家採取的定量標識管理制度,由於考慮了檢測技術存在的檢測局限,更為科學合理。
轉基因並不違背自然規律,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本質相同
科技日報:有人認為轉基因違背自然規律,傳統育種技術更安全,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林敏:轉基因現象也並不神秘,自然界中,有一種原核微生物叫根瘤農稈菌,是天生的轉基因高手,能將細菌基因轉入高等植物中,形成冠癭瘤,只要你留意,大樹長個大包隨處看見,因此,轉基因現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轉基因並不違背自然規律。地球上所有物種起源於同一個祖先,其遺傳物質是DNA,在遺傳上具有實質等同性,這是轉基因的遺傳基礎,也是傳統雜交育種的遺傳基礎。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細菌基因轉移到植物染色體上,能穩定遺傳和表達,因為生命來自於同一個祖先。
傳統雜交育種技術也是一種廣義上的轉基因技術,安全不安全關鍵在於選擇什麼性狀。傳統雜交技術曾經培育出生物毒素高的有毒作物。轉基因技術是一種中性技術,安全不安全關鍵在於轉什麼基因。轉基因技術30年的安全應用實踐證明,轉基因技術風險是可控的。上世紀30—50年代興起的遠緣雜種育種技術與細胞質融合技術,打破了物種生殖隔離,培育出“不自然”的作物新品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化學或輻射誘變育種技術,誘發種子産生基因突變,從中篩選出更加“不自然”的作物新品種。科學分析一再證明,轉基因作物與非轉基因作物之間的營養成分差異,遠遠小于同一個作物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甚至小于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域種植造成的營養成分差異。
目前對轉基因的幾乎所有的質疑,都同樣適用於傳統育種技術。培育“不自然品種”,不是始於轉基因技術,而是始於我們目前已廣泛應用的傳統育種技術。如果你接受傳統育種技術,你還有什麼理由因為“不自然”拒絕轉基因技術?
有機食品既不等於營養食品,也不等於安全食品
科技日報:有人認為有機食品比轉基因食品安全,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確保糧食安全,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林敏: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有證據表明,有機農業無論在産品安全性和對環境影響上都不優於現代農業,在相同的土地面積上,真正的有機農業産量比現代農業要低得多,甚至減産達40%到50%,生産成本極高。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報告證明,有機食品在營養成分的改善方面比非有機食品強。有機食品不等於營養食品,也不等於安全食品,它只是現代社會少數人追求的生活時尚。
此外,有機農業必須使用有機肥,有機肥是人和動物的糞便經過發酵無害化處理變成的肥料,如果無害化處理不徹底,糞便中的重金屬、有害生物包括寄生蟲卵和致病微生物等就有可能進入我們的食物鏈。
迄今為止,還沒有因為吃了轉基因食物致病或死亡的案例,但食用有機食品致死的案例在世界各國均有發生。2011年,德國從埃及進口的有機豆芽受到了可能是來自無害化處理不徹底的有機肥中的大腸桿菌污染,引發了公共衛生大災難,致使53人死亡,3500人患上嚴重的腎功能衰竭。那種認為中國13億人的食品安全可以靠有機農業來解決,絕對是一種誤導。因為有機農業,既不能保障我國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也不能保證我國13億人口的食品安全。(記者 馬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