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氣象科普:哪些運動雷擊風險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11日 09時27分   來源:中國氣象報

  十二屆全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成為全國觀眾關注的焦點。

  8月20日,遼寧省氣象局的防雷專家組趕在全運會開幕前,對火炬塔及其他場館設施進行了防雷檢測。從監測雷電、發佈預警到科普防雷知識,遼寧省氣象局在賽事開始前,為了防雷頗花費了一番工夫。

  很多人乍一聽會疑問,體育運動與雷電有什麼關係?殊不知,部分場館運動和戶外運動,面對雷嗔電怒,也可能使人處於危險之中。

  場地條件是運動遇雷擊的主要原因

  危險的因子常常埋藏在綠茵場中,足球場上雷擊事件也屢見不鮮,如1998年剛果民主共和國11名球員遭雷擊喪命;2001年布基納法索一座球場遭遇雷電,11名觀眾死亡,5人受重傷。

  “空曠場地是主要原因,‘鶴立雞群’最容易被雷擊中,雷電‘鍾情’于突出物。”北京市避雷裝置安全檢測中心總工宋平健直言,“哪高,雷就容易打在哪。”足球場地一般空曠平坦,雷雨天氣裏,站立或跑動的足球運動員就成為一根根矗立的“引雷針”。在閃電發生時,空氣被擊穿,雲層中的電荷經閃電通道達到地面,悲劇可能會在一瞬間發生。

  此外,由於在寬闊的球場中安裝有效的防雷裝置比較困難,避雷針的保護範圍也有限,人很有可能處在建築物的防雷設施保護範圍外。

  除了足球外,棒球、網球、高爾夫甚至田徑等運動,由於需要在戶外廣闊平坦的場地進行,也存在雷擊隱患。在宋平健看來,雷雨天儘量停止戶外游泳、賽艇和沙灘活動。因為除了水面具備平坦的要素外,在所有場地中,“水體、水陸交界處等電阻率低的地方是最危險的”。

  目前,對於有條件的運動場地來説,我們可以通過架設避雷針、避雷線或借用周圍較高的燈桿等措施來防禦雷電。但是,對那些無法安裝防雷設施的場地來説,雷電防護主要依靠氣象部門發送的雷電預警。人們收到預警後立即採取措施,停止活動並疏散人群,達到防雷效果。

  不過,中國氣象學會雷電委員會顧問關象石指出:“要避免被雷電直接擊中,最簡單的原則就是不要成為這個區域的高點。”

  雷雨天應遠離金屬器材

  “遇到雷暴天氣,不管手裏的球桿多昂貴,緊急情況下也要趕緊扔到一邊,畢竟人的生命更寶貴。”關象石説,“雷電喜歡突出物,對導體也有‘偏好’。”

  因為持金屬球桿、魚竿等遇險的人屢見不鮮。比如當下十分流行的碳素魚竿,因為質量輕、強度大而受到釣魚愛好者的青睞,但雷雨天攜帶的危險性也提高。宋平健告訴記者:“碳素的導電性好,再加上魚竿甩出去後有四五米高,水面又平坦,可以説集多個危險因素于一體,需要多加小心。”

  雷電兇猛,就連平時隨身攜帶或使用的手機、mp3、ipad等電子産品也可能帶來災禍。近日發生過登山愛好者遭到雷擊,脖子上的金項鏈熔化,造成極大傷害。

  如果公眾在室外遇到雷電天氣的緊急情況,可以躲避到汽車中;若只能躲在樹下時,需要特別注意:人的身體與樹榦、頭部與樹枝應保持大於3米的距離,並身體下蹲。“千萬不要靠在樹榦上,多人在樹下時,人與人之間應盡可能拉大距離。”宋平健提醒。

  野外活動要備避險預案

  如今,登山、極限運動已成為很多年輕人鍾愛的運動。但在雷雨多發季,從事戶外活動時,公眾也不應忘記防雷。

  關象石給野外運動愛好者提出建議:“活動之前,應該有相應的防範危險預案,做好充足準備。其次,萬一遇到雷雨天,應該立即採取避險措施,如選擇低處身體下蹲,將金屬物品放在三五米遠的地方。”

  目前,有專業部門管理的旅遊景區或野外場地,一般都具備較完整的防雷措施。據關象石了解,黃山管委會與氣象部門合作,防雷設施布點密集,已經形成一套網絡,可以在15分鐘到兩個小時之前發出預警信息,雷電預報準確率達到90%。預警發出後,工作人員立即通過多種方式疏散登山者。此時,需要登山者聽從管理人員的指揮和疏導,及時避險。

  日常科普非常重要

  雷電的力量強大,“雷雨雲團中的電荷對地放電,雷擊點處出現的電壓可高達到幾十萬伏到幾百萬伏。”宋平健感嘆。

  對於運動場地及運動項目的防禦雷電災害,除採取切實有效的雷電防護技術措施外,還要依靠雷電天氣的預警。比如,全運會開幕前,遼寧省氣象局通過閃電定位儀密切監測雷電發生情況,發佈雷電監測預警,還通過手機和網站向賽事主委會、各運動代表隊發送預報信息,將預警放在重要位置。

  關象石常引用消防業“防消結合、以防為主”的名言,説:“就像預防火災不是只靠危險時澆水,防雷亦是同樣的道理。消除隱患在平時。雷電多發區的管理部門和個人在雷雨季節都需要格外注意。”

  平時的防雷知識普及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著。“日本的小朋友為什麼能夠在地震時幾乎整齊劃一地避險?這是長年累月普及知識和訓練的結果。”關象石提到近期有人被雷擊的事情時心情沉重,“很多災難其實只要在細節處注意,是可以避免的。”(實習記者 趙曉妮 記者 段昊書 周恩澤)

 
 
 相關鏈結
· 氣象科普:“摩天樓”與城市小氣候
· 氣象科普:氣象乾旱不等同於農業乾旱
· 氣象科普:如何對災區帳篷進行防雷
· 氣象科普:霧霾從哪來到哪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