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解讀馬年因何“春”來早:陽曆農曆算法不同所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30日 10時01分   來源:科技日報

馬年春節的腳步近在咫尺,人們在感嘆時光荏苒的同時,也感覺2014年的春節似乎比往年來的要早一些。事實確實如此。記者翻看日曆發現,2013年農曆春節在陽曆2月10日,2014年的春節是1月31日,到了2015年的春節是2月19日,對比前後兩年,馬年春節提前了好些天。每年春節陽曆日期似乎都變化莫測,其究竟是怎麼計算的,馬年為何偏偏“春來早”呢?

陽曆、農曆算法不同 春節日期難以固定

“春節的陽曆日期為何不固定,一切還得從曆法説起。”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王玉民博士説。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把農曆和陰曆劃等號,誤以為是一回事。其實,曆法分為3種,即陽曆(公曆)、陰曆和陰陽曆(農曆)。

“其實曆法都來自於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王玉民説,陽曆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即一回歸年定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平年365天,每隔4年便要閏一天,加在2月的天數上,即平年2月28天,閏年便是29天了,其餘每月的天數不變。根據陽曆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説是不便的。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週期為一個月,一個月29.5天,一年12個月,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之不用了。

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根據月亮的盈虧週期確定“月”,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即一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農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3年下來,就少了1個多月。

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曆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曆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了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曆便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

對此,王玉民特別指出,農曆中採用“19年7閏”並不是為避免農曆、公曆兩種曆法帶來的時序錯亂。而是農曆(陰陽曆)本身對其陽曆部分、陰曆部分不同步的調整,農曆19年增加7個閏月後,就大致保證了農曆19年內平均一年的長度約為365又1/4日。

由此,如果上一年農曆沒有閏月,那麼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一年農曆有閏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左右。所以春節的陽曆日期是不固定的。儘管2014年農曆春節確實來得早,但王玉民表示,這還不是最早的春節。“1966年的春節是1月21日,比2014年的春節還早了10天呢。”

“一年兩頭春”屬正常 無關人類吉兇禍福

由於今年春節相對較早,而明年春節又相對較晚,所以即將到來的農曆甲午馬年將會出現我國傳統曆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

對此,王玉民表示,“一般有閏月的年份都是兩頭春。”今年馬年插進一個閏月,共385天。因為開始的早,所以正月初五(即2014年2月4日)立春,又因為年長結束的晚,因此下次立春——臘月十六(2015年2月4日)也在本年內,一年兩頭都是立春,故稱“兩頭春”。

與此相對,還有“無春年”。王玉民説,因為農曆平年355天,可能會有這一年恰好落在兩個立春之間的情況。如2013年2月4日立春,但正月初一為2月10日,臘月三十為2014年1月30日,兩頭都夠不著,故稱“無春年”。當然,也有農曆年只有一個立春日的,又稱“單春年”,如2011農曆辛卯兔年。

“‘兩頭春’‘無春年’或‘單春年’都是經常發生的,只是正常的曆法演變所致,公眾不必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將其與吉兇禍福等相聯絡。”王玉民特別強調。

農曆閏月並不固定 規則遵循“無中置閏”

在人們的印象中,有時農曆年會閏四月,有時又會閏七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農曆的月份只要和節氣錯開一個月,就要加閏月。”王玉民説,具體規則是“無中置閏”,按順序排在雙數的節氣稱“中氣”,如雨水、春分等,雨水在正月、春分在二月……如果二月沒有春分了此月就不叫二月,而是叫“閏正月”,因為春分落到下個月去了,其他中氣類推。這種恰好沒有中氣的月趕到哪月,哪月就是閏月,故稱“無中置閏”。

“今年排到農曆十月沒有中氣(小雪),所以這十月就不叫十月,而是叫閏九月,下月有‘小雪’的月才是十月。”王玉民説。

翻看日曆,今年第一個農曆九月從9月24日開始,到10月23日結束,閏九月從10月24日開始,到11月21日結束,兩個“九月”加起來共計59天。

“2014年的農曆出現兩個九月也比較罕見。”有專家表示,閏九月上一次出現在1832年,下一次將出現在2109年。也就是説,要等上90多年才能再遇到一次閏九月。

過年習俗由來已久 現行“春節”僅僅百年

現行春節是怎麼來的呢,古時候就有春節嗎?有民眾比較好奇。

過年習俗雖然已有4000多年曆史,但是將農曆正月初一作為過年之日,稱之為“春節”,並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後的1914年開始的,加上今年春節,現行春節也就只有“101歲”。

“春節的名稱是從民國開始用的,古代叫元旦、元日、元朔、元正、元春、正旦、端日、歲首、新年等,作為一年之始,一直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王玉民説。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現在看來,過年與春節是一個意思,但我國古代卻並非如此。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裏將過年稱為“元旦”。關於“春節”的稱呼及這一稱呼的意思也與現在有著很大的不同。

“‘春節’的稱呼雖然在歷史上早就有了,不過當時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王思潮説。

對於現行春節的來歷,王思潮介紹,據資料記載,1913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當時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同時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稱為“春節”,這使得“春節”的地位更加穩固。(記者 付麗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