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生活
 
氣象局有關專家詳解2007年極端氣候事件緣何多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3日   來源:人民日報

8月1日,重慶再遭暴雨襲擊。圖為市民在雨中吃力前行。郭新 攝

    高溫乾旱、雷雨頻襲、颱風罕見減少

    全國平均氣溫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8月1日,北京連續第三天遭遇雷雨夜。

    當晚,今夏以來的最大降雨襲擊北京,多個城區出現暴雨,北京氣象臺先後發佈雷電黃色預警和暴雨黃色預警。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説,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今年以來我國天氣氣候持續異常。

    暴雨不只光臨北京,今夏我國很多地區被暴雨所傷。四川部分地區暴雨引發洪災,重慶雲陽暴雨引發公路塌方,遼寧局部發生特大暴雨,江蘇5天6次發佈暴雨預警、主要河湖水位超過警戒線,安徽淮北地區澇情嚴重……鄭國光認為,今年南方暴雨洪澇較嚴重,淮河發生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發生局地強降雨致重大人員傷亡事件,流域防洪和城市防澇面臨新的複雜局面。

    今年異常的氣候創下幾宗歷史之“最”:今年1月—7月,全國平均氣溫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川渝地區繼去年出現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高溫乾旱,今年又發生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降雨,暴雨洪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偏重。南方和北方同時出現長時間、大範圍高溫乾旱,工農業生産和居民生活面臨嚴重水荒。雷電、風雹等強對流天氣點多、面廣、頻次高,雷擊致人死亡為歷年之最。繼去年出現登陸颱風多、強度強、移動路徑異常,今年到目前為止又罕見地出現颱風生成少和登陸少,而江南華南高溫乾旱短期內難以緩解。

    自然變化和全球變暖

    “破紀錄”事件非我國獨有

    暴雨、暴風雪、熱浪、寒流,今年前7個月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頻頻出現,天氣氣候的異常並非只在我國上演。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傑將其歸因于氣候的自然變化和全球變暖。他説,過去100年全球氣溫上升了0.74攝氏度,我國的氣候異常是區域氣候對全球變暖的回應。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強降水、冰雹、雷電、乾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強,曾經的歷史極限會被越來越輕鬆地超越。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會出現的“破紀錄”事件現在幾乎每年都會出現。

    董文傑進一步解釋,全球變暖會導致低層空氣明顯變暖,相應的高溫熱浪及其引發的乾旱事件頻次會增加、範圍會增大。而極端強降水、冰雹、雷電等極端天氣事件都是在冷暖空氣相遇時産生的,全球變暖導致低層空氣明顯變暖,大氣不穩定容易産生對流上升運動,有冷空氣侵襲時能量釋放加劇,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以某地降雨為例,氣候變暖不會改變這一地區總的降雨量,但會使小雨的天數減少,隨之而來的是暴雨和乾旱這樣的極端天氣日數增加。

    今年我國天氣氣候異常也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和初春青藏高原積雪偏多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到今年2月份已結束。這種現象使得赤道東太平洋的海面溫度出現異常,導致從我國南部向北吹的夏季風偏弱,初春青藏高原積雪偏多基本造成同樣的結果。這些原因使得本應該到達華北甚至東北地區的降雨帶停留在了四川東部到淮河流域一線,造成這些地區持續的強降雨。 

    植樹造林、隨手關燈、開小排量汽車

    氣候變化需要科學家、政府和公眾共同應對

    董文傑説,氣候變化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們對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適應氣候變化。這種適應是在承認氣候變化的基礎上,了解其對經濟、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等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對策。他説,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科學家、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全體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植樹造林、運用先進的節能技術、隨手關燈、開小排量汽車等都是我們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積極選擇。

    日前,鄭國光提出,為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必須把防禦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置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極端重要位置。積極防範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強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監測、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

    有效的防災減災需要的是“綜合性”措施,除了加強災害科學預報、影響分析、預警監測外,快速搶險、災後治理救助等也至關重要。為確保災區群眾“有房住、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醫療”,必須要加強民政、衛生、水務、電力、交通、建設等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共享和應急協調聯動。專家提醒,科學應對、積極防禦,不斷提高我國在預測、指揮、協調、安置方面的應急能力,才能更好地經受住氣候變化的考驗。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國務院同意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下簡稱《國家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一、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産生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今人類社會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世界氣象日:極端氣候事件增多 專家呼籲高度重視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記者從江蘇省氣象局獲悉,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江蘇氣溫依然偏高,極端氣候事件仍可能增多,專家呼籲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江蘇省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許遐禎介紹,2006年,江蘇省年平均氣溫顯著偏高,為1951年以來的最高值;還出現了暴雨、龍卷風、冰雹、暴雪、倒春寒、秋旱、大霧、雷擊等多個百年罕見的氣象災害。2006年全省因雷擊死亡33人,受傷12人,高速公路和機場屢次因雨霧關閉,對人們生産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我國氣候變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 將帶來五大影響

    研究表明,我國氣候變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在未來的50年到80年間,全國的平均溫度將升高2至3攝氏度,對農牧業生産、水資源、海岸帶社會經濟和環境、森林和生態系統以及衛生、旅遊、電力供應等其他領域都將産生重大影響。

新聞分析:氣候變暖對我國經濟社會産生哪些影響?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明顯。作為氣候變暖特徵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氣候變暖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産生哪些影響呢?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短期來看,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有利有弊。比如在我國東北地區,氣溫升高對冬小麥種植區域的北移西延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東北地區氣候變暖明顯,低溫冷害有所減輕,晚熟産品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東北糧食總産量比20世紀80年代初增加了1倍,其中部分原因為採取了適應氣候變暖的措施。

全國陸地總體生態質量好于去年 但仍較常年偏差

    “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今年春季(3-5月)全國氣溫明顯偏暖,大部地區降水正常略偏少,局部氣象災害偏重,全國陸地總體生態質量好于去年,但仍較常年偏差。全國陸地總體生態質量處於正常偏下水平,好于去年同期,但43%的陸地生態質量比常年同期偏差。”這是6月15日公佈的中國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報告顯示的結果。

我國“十一五”將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防禦技術研究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以地震、暴雨、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風暴潮等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為重點,積極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防禦技術研究。這是記者從近日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上了解到的。

 
 
 相關鏈結
· 7月份很多地區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很多記錄被打破
· 7月份我國氣候主要有暴雨範圍大、強度大等特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