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24日專電(記者 南婷)通脹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民眾把錢從銀行取出來轉向投資理財,而各大金融機構發行的花樣翻新的理財産品和花哨的廣告宣傳,使得民眾在選擇理財産品可能會“越理越少”。面對這樣的情況,理財師提醒廣大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産品時要保持清醒,對産品做全面評估後再做打算。
招商銀行山西分行的理財産品師田先生認為,對於一項理財産品首先要看清楚性質,仔細閱讀該産品説明書,對産品有全面的了解。一些金融機構為其産品設定了預期收益率最低值為0%,這都是對於消費者不負責任的説辭。
對於提供産品公司的過往業績不要過於奢望。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時會對公司過往的業績進行了解,理財産品師認為這是必要的。但很多公司對外公開的業績往往被自己罩上了一層光環,對公司的過往業績深信不疑,把用於參考的過往業績變成了未來希望,這是不可取的。
在簽訂理財産品合同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書。特別是對於一些涉及收益率計算、一方未能履行合同要求的如何處理的要求仔細閱讀,在缺乏專業知識時可能請相關人士進行解釋才能簽約。接受記者採訪的一名理財師告訴記者,曾經有粗心簽合同導致受損後無法取得賠償的案例,希望投資者重視合同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