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記者從安徽省民政廳獲悉,今年以來,安徽省著力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制,全面推進救助保護設施建設,提升綜合救助能力。截至7月底,全省21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項目,已完工並投入使用6個,正在內外裝修的9個,在建6個。集教育、矯治、救助等功能為一體,覆蓋全省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體系,正逐步建立。
作為流動人口大省,安徽省是流浪未成年人的主要流出地和流入地。據統計,今年以來,全省救助管理機構共救助各類流浪乞討人員和困難群體20000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佔相當比重。省民政廳今年2月曾派出工作組,赴部分地市調研,發現造成未成年人流浪的成因主要有家長攜帶乞討、家庭發生離婚等重大變故導致監護缺位、未成年人自身主觀因素等方面。此外,也存在被拐賣脅迫而流浪乞討現象。
圍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完善協作機制,加強綜合治理。公安機關自2月初至4月底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打擊拐賣、操縱未成年人乞討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對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未成年人一律採集DNA樣本,經檢驗後將數據錄入全國打拐DNA數據庫。日前,公安部門又組織民警從戶籍、學籍、收養登記、人口計生、衛生防疫、群眾舉報等信息入手,以13類兒童為重點對象,對轄區實有人口中來歷不明的兒童進行全面摸排,進一步深化打拐。民政部門聯合公安部門,堅持“先解救、後救助”原則,確保獲得解救的被拐賣未成年人得到及時救助保護。各地還成立流動救助小分隊,對繁華街區、橋梁涵洞、地下通道、車站碼頭等流浪乞討人員集中活動區域主動巡查,及時搜救保護流浪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