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張女士説,今年8歲的女兒欣欣聰明漂亮、成績優異,卻不招同學們喜歡,主要因為她經常為一些在別人眼裏非常小的事情而大哭大鬧,以致她的朋友越來越少,讓自己很是擔心。
專家觀點:
其實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小心眼兒”,這本是孩子有規則感的一種表現。孩子在用這些規則自我約束的同時,也同樣用它去衡量別人,一旦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超出了預設的框架,就會讓她不愉快,這就是大家常説的“小心眼兒”。但“小心眼兒”如表現得有些過度、過激,就需要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
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規則感”,並且給予恰當的情感支持。當孩子感受被認同時,對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更容易接受,這時再試著引導孩子嘗試更多處理自身情緒的方式效果更佳。
其次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小心眼兒”往往是自我意識太強烈,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家長應給予恰當引導。可坦誠地和孩子交流“小心眼兒”會帶給別人怎樣的感受,讓孩子逐漸學會從別人的立場看問題,並緩解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焦慮。
還要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很多孩子過強的“小心眼兒”源於沒有心理彈性,固執地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是一個。應多引導孩子分析問題的多樣性。比如別人做錯了事情,除了説“對不起”,也可以用行動來表示歉意;考第一名固然是一種成功,通過錯題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也是一種收穫;沒有被老師表揚到,心裏會不舒服,但是可以學習到別人的優秀之處。(心理諮詢師 馮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