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生活
 
專家提示: 勿將地震預警當預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2月25日 08時31分   來源:科技日報

    2月20日報道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對當天10時46分在雲南省巧家縣附近發生的4.9級地震成功預警。該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地震預警的關注。

    事實上,當前我國大多數普通民眾對地震知識仍知之甚少,對地震預警有一些誤解和質疑,甚至將地震預警等同於地震預報。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是否是一回事?地震是否可以被準確預報?地震預警對抗震減災有什麼作用?我國地震預警系統目前建設到什麼程度?圍繞讀者關注的種種問題,2月23日,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立項專家組成員、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山有研究員。在他看來,地震預警是防震減災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防震減災關鍵是構建綜合防震減災體系。

    地震預報仍是世界難題

    到底什麼是地震預警?這要從地震源頭説起。地震發生後,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主要地震波同時由震源向外傳播。縱波傳播速度較快,但震動相對較小,通常不會造成破壞;橫波緊隨而來,是造成危害性破壞的元兇。地震預警系統利用震中附近監測儀器捕捉到的地震縱波後,快速估算地震參數並預測地震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搶在破壞性橫波達到震中周邊地區之前,通過電子通訊系統發佈預測地震強度和到達時間的預警信息,使相關機構和公眾能提早採取應急措施,減輕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

    “地震預警搶出了兩個時間差,一個是縱波和橫波傳播的時間差,一個是地震波和地震信息傳播的時間差。”李山有説,“時間差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距震中越遠預警時間越長;地震級別越大,預警範圍就越大,減災效果越明顯。”

    與之相比,地震預報雖然和地震預警只有一字之差,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

    李山有向記者解釋説,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但破壞性地震波到來前發出警告;地震預報則是對尚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地震進行事先推測,分為經驗預報和物理預報兩種。人們常説的“小震鬧,大震到”和“雞飛狗叫”就是經驗預報,目前已有的地震預報大多屬於此類。

    “我國最著名的地震預報案例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可是一年後發生的唐山地震卻殘酷地證明了經驗預報具有偶然性。”李山有説。準確做出地震預報的關鍵就在於構建科學模型,將經驗預報提升為物理預報。“但是人們對地震的發生機制和地殼結構的了解還很粗淺,所以目前準確地震預報仍然是一個世界難題,而且短時間內難以取得突破。”

    地震預警難免存在盲漏誤報

    “雖然地震預警的時間提前量只有幾秒到幾十秒,卻是千鈞一髮之際挽救生命和財産損失的黃金時間。”李山有反復強調,公眾接到預警後可以提早採取措施避震逃生;醫院正在進行的精密手術可以立即中止……特別是在國家重大工程中,地震預警系統起到的作用更為關鍵。比如説對我國正在高速發展的高鐵來説,高速列車在行駛中即使遇到輕微地震都有可能遭遇極大的災難。因此,在2012年2月,鐵道部和中國地震局簽署了《共同推進高速鐵路地震安全戰略合作協議》,加快推進地震緊急自動處置系統建設,提升高鐵應對地震災害能力。而對於輸油氣管線、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地震預警同樣可以幫助提早採取應對措施避免次生災害。

    地震預警系統減災效果明顯,但並不是能夠完全避免震災損失的“靈丹妙藥”。李山有解釋道:“地震震中附近地區一般破壞最為嚴重,但因為地震波數據獲取和地震參數估算需要時間,導致預警信息發佈時強烈地震波已經覆蓋了震中附近一定區域,這個區域就是預警盲區。”

    “而且系統要利用有限臺站和有限時間段的觀測數據來快速自動測定地震參數和預測地震烈度,所以估算值可能存在較大誤差,從而導致誤報或漏報。這是地震預警系統的另一個弊端。”李山有舉例説,2007年10月—2010年8月,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共處理地震事件1592個,按照最大烈度5度弱(日本烈度表最高為7度)的標準進行地震預警信息發佈,發生漏報、誤報24個。“如果系統預測最大烈度為4度,未發佈預警信息,而實際地震烈度超過5度弱,這種情形就是漏報;而如果系統預測最大烈度超過5度弱,發佈預警信息,實際未超過5度弱,就是誤報。”

    “此外,監測設備可靠性和運營維護規範性要求高,也是地震預警系統中不能忽視的問題。”李山有呼籲,要辯證地認識地震預警系統的作用和局限。在地震系統正在申報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地震預警工程”中,除了在地震發生後若干秒內進行預警外,還要在震後數分鐘內以完成地震參數速報、烈度速報、災情評估等多方面任務,充分發揮擬建地震臺網的作用,既滿足公眾、企業、政府多層級用戶的震後應急需要,也為地球科學研究獲取高質量的觀測數據。

    他強調,地震預警只是防震減災系統中的一個手段,防震減災還是要走綜合防禦的道路,構建起包括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以及恢復重建在內綜合防震減災體系,並著力提升建築抗震能力。

    力爭5年後5000“地震哨兵”值守家園

    如果要有效縮小地震預警盲區、減少誤報和漏報,就要提高臺網密度、觀測數據質量、數據傳輸和處理的實時性。李山有告訴記者:“實現地震預警的合理臺站間距應該小于30千米,但目前全國範圍內臺站平均分佈距離有100千米。”

    事實上,中國地震局早在2010年年初就啟動了“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地震預警工程”項目申報。2012年12月,該項目正式進入國家發改委立項審批階段。

    李山有介紹説,如果國家發改委能批准立項,該工程將對現有地震臺網、強震動觀測臺網進行適當改造和新建,在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東南沿海地區及新疆西北部地區建立4個重點地震預警區,平均臺站間距25千米左右。每個地震臺站就相當於一個站崗的“哨兵”,預計項目實施5年後,將有超過5000個覆蓋全國的“地震哨兵”,可實現全國範圍的地震烈度速報和4個地區的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系統的防震減災效果和預警技術的成熟度仍是工程投入實際應用前的爭議焦點,因此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試運行。李山有介紹,已于2012年9月開始在線試運行的福建省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估計要2—3年後才能正式投入運行並對外發佈地震預警信息。“不過對於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建設來説,該系統無疑將起著示範和奠定基礎的作用。”

    有了地震預警系統,還要為預警信息發佈加上法律的保護。“國家必須通過建立相關法律制度和技術標準,對地震預警信息發佈主體、觸發條件及預警信息內容、發佈對象、法律問責等做出規範。不是所有震級的地震、不是所有能監測到地震的人,都可以發佈預警信息。”李山有説。(李麗雲 王卓)

 
 
 相關鏈結
· 在家裏怎樣避震?
· 震後發生次生災害怎麼辦?
· 地震後被埋壓怎麼辦?
· 在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 震後如何開展互救活動?
· 地震來了該跑還是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