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服務信息>> 文娛
 
北京首家青少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教育基地成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0日   來源:新華網

    北京市首家“青少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教育基地”1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少年宮成立,近20個充滿民族韻味和特色的傳統項目在這裡進行了集體展示。

    由北京市文化局命名,北京市東城區教委、東城區文委共同承擔,東城少年宮和文化館具體組織實施的“北京市青少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教育基地”,旨在對青少年進行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保護並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時,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通過展示青少年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教育成果和民族文化積澱,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神奇與魅力。

    成立儀式上,首批13家成員單位進行了剪紙、軟陶、少兒茶藝、京劇、書法工藝、版畫、民樂演奏、傳統布藝等項目的現場表演。最吸引觀眾目光的當屬智化寺的“京音樂”和箜篌表演。

    智化寺的“京音樂”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它是一種從宮廷傳播到民間的古老音樂,有專家稱它為“北京符號”。 它的特色是集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和佛教音樂為一身,至今已經流傳了27代,享有“中國古樂活化石”的美譽。北京遂安伯小學和27中學民樂隊的學生和老師們利用業餘時間向智化寺的樂工們學習演奏技藝,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初步掌握了這種獨特的韻律。啟動儀式上,學生們和智化寺的樂工師傅們一道演奏了數首完整作品。

    箜篌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箜篌演奏藝術在唐代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從十四世紀後期,箜篌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20世紀80年代箜篌被重新開發,目前世界上能夠熟練演奏的不過幾十人。北京東城區少年宮的吳茜老師師從崔君芝女士,在2003年第一屆國際箜篌節演奏自己創作的樂曲《月》獲得了一等獎,現在她已經在學生中開始培養人才,讓這門優秀的民族藝術在青少年中傳承下去。儀式上箜篌與古琴的合奏把現場的觀眾仿佛帶入了歷史的長河。

    申請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的“絨布唐”藝人唐玉婕女士,代表老專家、老藝人表明了對於教育基地成立工作的支持,並展示了她的精美作品,展現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無限魅力。

    據了解,這家“教育基地”將依託北京市文聯下設的“北京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和東城區“民族民間藝術家協會”及中國音協民族管弦樂協會等機構中的老專家、音樂家、民間工藝大師,組建“青少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教育基地”專家指導委員會。以北京東城區少年宮的美術、書法、工藝、民樂、京昆等專業教師為工作主體,負責民族民間藝術項目活動的組織管理和日常教學,並逐步擴大教學規模;以文化館民間工藝協會會員為主體,在館內開展青少年民間工藝教學活動。

    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負責人表示,“教育基地”今後將在有條件的中小學,利用選修課開展“民族民間工藝大師進課堂”的活動,邀請民族民間工藝專家和老藝人們為學生開展系列講座和展示,同時指導學生參與製作。在東城少年宮金帆畫廊內建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教育”展示、活動廳,並作為“教育基地”的主要活動場所。還將充分利用東城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老專家、老藝人的優勢,組織他們到中小學和社區文化站開展講座和展示,以巡展、巡講、巡演的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藝術的魅力。(記者 張凈 張旭)

 
 
 相關鏈結
· 湖南十大民族民間文化遺産評選揭曉
· 重慶舉辦首屆文化展演周 展示文化藝術新成就
· 北京:首家授牌“中國民俗文化鎮”正式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