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印刷史》插圖珍藏增訂版隆重出版發行。
古代學人對印刷的論述零星散見於文獻學著作之中,專門的著作多少年來唯有《書林清話》獨擅其美,然而重心在“書史”,範圍狹窄,不是真正為印刷撰史。歐美學者偶然有中國印刷史專論,苦於篳路藍縷,規模未宏。張秀民先生供職北京圖書館四十年,有慊於此,從書開始,泛及紙牌、報紙、紙幣、年畫等有關物品,目驗筆錄,念茲在茲,涓滴不息,矻矻勞作,發表五六十種論著,積累數十冊筆記,在這樣廣泛閱覽、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細心抽繹編排,作出系統化的闡述,撰成這部巨作《中國印刷史》。無論從涉及範圍的寬泛,從蒐集資料的廣博,還是從研究態度的謹嚴看,都是中國印刷史的經典之作,出版以來在國內外獲得許多獎項。
《中國印刷史》對每個朝代的印刷情況都有相當系統而精細的論述,先作概論給人總體印象,然後條分縷析,逐一論述刻書地點、刻本內容、刻本特色、官私藏書、其他印刷、印刷物料等。每一項下又有細緻的分析,對書籍內容分列經、史、子、集、科技、醫藥、宗教等類目,刻本特色項下分為字體、避諱、標點、版式、刊語及牌子等項,其中包括書名頁、著者畫像、徵稿廣告、版權、印色等項目。從這些名目可以看出,凡是要點都有專門的論述。
這些細緻的觀察和記載,看起來無足重輕,細想一想,發人深省。孤立地看,似乎都是細微末節,但是所反映的是印刷出版事業的發展過程。有心人眼到、心到、手到,才會把它們及時記載下來。張先生幾十年寫下的數十冊筆記,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蔚為大觀,誕生了這樣一部材料翔實的佳作。
《中國印刷史》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通過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書中包含的史實細節很多,有縝密的考證,也有重要的發現。明嘉靖有所謂“芝城銅板活字”藍印本《墨子》傳世,自清代以來藏書家視如珍寶,津津樂道,但對“芝城”二字一直沒有確解。《中國版刻圖錄》定為地名,也沒有説明地處何方。張先生據清代劉世英《芝城紀略》稿本斷定“芝城”為建寧府城的別名,又跟芝城銅活字所印《通書類聚剋擇大全》比較,反復推勘,最終肯定了這個結論。對元代活字的考證也相當精細,能發人所未發。對明虬村黃氏板畫家世系和生卒的考證,查明了他們彼此的關係,澄清了以往對黃氏家族的一些誤説。諸如此類考證,結論翔實可信。
張秀民先生收集了大量資料,經過悉心整理編入書中,很便於查閱。《中國印刷史》中附有宋版集部書目,明代藩府印書表,明虬村黃氏板畫家世系、生卒及其所刻圖書表,明代銅活字印本表,清代銅活字印本表等。在講明代刻書的圈點標識時,據陳仁錫的《通鑒評鑒》、三色套印《蘇東坡文選》和其他評點本列出二十多種標識,對研究中國古書的傳統圈點方式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像這樣一些重要的資料,書中隨處可見,無論後學還是先進,開卷有益,都會有意外的收穫。
《中國印刷史》對印刷業方方面面都有所論述:印刷技術以雕版和活字為主,包括晚近各種新興的或偶一為之的印製方式;印刷品以書籍為主,包括報紙和各種刊物;印刷物料以紙墨為主,包括筆硯和其他物品。書中有不少過去幾乎湮沒無聞的史料。書中有專章講“歷代寫工、刻工、印工生活及其事略”,這也是過去被忽略的課題。雖然由於文獻不足,書中論述不多,但還是勾畫出大體的輪廓。而“中國印刷術對亞洲各國與非洲、歐洲的影響”這一章也足以讓讀者從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中走出來放眼世界,在人類文明史的陽光之下,享受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在新時代的高新科技領域裏進一步發揚光大。
《中國印刷史》初版本伴隨我進入新世紀,天頭地角的鉛筆注語記下了自己前進的腳步。多少年過去了,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插圖珍藏增訂版首發儀式上,終於得到機會表達我對張秀民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並祝福先生健康長壽。卻不料不到兩個月,還沒有來得及細讀增訂本,哲人遽萎,清芬長挹,令人惋嘆。
初版問世後,張先生繼續辛勤工作,力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考索有所得,立刻附加眉注,前後所積不下數萬言之多。更有先生的賢甥韓琦教授臂助,隨時提供個人和海內外同道的研究成果。這一切使增訂本面貌煥然一新,內容更為豐富,字數幾乎加倍。初版內容或有可議之處,或更易,或加注一一作出處理,務求立論公允,措辭精當。清代佛山、泉州、山西、陜西等地刻書,明湖州套印,元、明、清書院本,西藏文《大藏經》等,都有修改補充之處。先生“吾愛真理”,從善如流,治學精神令人敬仰。
增訂本附錄有《宋代刻工刊書表》,這是相當重要的資料,內容來自張先生對國家圖書館藏宋本三百五十多種的記載和其他有關的資料。我們知道,刻工名是考證古書版本的利器,然而多年來國內一直缺乏對宋元古書刻工的廣泛調查和研究。還是這幾年,國內才出版了宋元刻工名錶,收集範圍也還不廣。張先生編的名錶來自國家圖書館藏本,過去對這批大宗藏書調查不多,今得先生披閱原書,悉心辨識,正好補上了這個欠缺,相信這份刊工名錶對目錄版本研究大有幫助。先生還撰有《宋板經眼錄》,亟望整理出版。
增訂本對活字本的論述有大量增補,新撰“活字本的形式”、“活字本的內容”、“活字印刷未能佔主導地位的原因”和“活字本目錄”四節。活字本印數很少,流傳不多,史料匱乏。張先生早年就曾專門論述,近年並與韓琦教授合撰《中國活字印刷史》,更多闡揚。活字本目錄所著錄各書,頗多罕見之本。
韓琦教授熟知西方文獻,增訂本補充了國外所藏中文印刷史資料。據法國檔案資料,補入乾隆中葉蘇州天主教徒丁亮先的彩色印刷,糾正了過去的誤解,引起海內外學界關注。廣泛利用外文原始資料和實物,對清代蠟版印刷、西方銅版印刷的傳入、晚清石印術的傳入與興衰、19世紀中文鉛活字和拼合活字等都有深入的論述,包含許多新發現,開拓了學者的眼界。
增訂本在發掘史料方面也有可喜的成果,在北宋末鄧肅文集中發現了關於畢昇活字印刷的記載,這是沈括、周必大之外相當可貴的關乎畢昇的宋代資料。清新昌製作活字泥版的呂撫,增訂本經過考證,補出卒年。佛山唐姓印工,今改為鄧姓。在中國印刷術與歐洲、菲律賓的關係方面,在活字印刷、西夏活字、回鶻文木活字等方面,都增補了很多內容。像這樣一些重要的補充和訂正,都值得學界關注。
增訂本一個重要的特色是圖文並茂。書中附有近三百幅彩色插圖,採自海內外公私藏家。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珍品,有些是首次刊出。如今藏家慨然發篋襄助,珍重攝影,插入書中,讀者得以一睹芳容,不能不嘆為奇緣。增訂本書後附有詳細的《中國印刷史論著目錄》,彌補了初版本的一個缺憾。
《中國印刷史》涉及浩瀚的文獻資料,難免有個別可議之處。個別插圖的取捨容有推敲的餘地,文字也有失校之處,這裡不再贅述。
《中國印刷史》增訂本凝聚了兩代人的心血,張秀民先生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韓琦博士賡續為之,把這部書推向另一個高峰。(楊成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