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姓張的男孩今秋上小學,學習成績相當出色,雙休日還參加了4個門類的培訓班。據班主任檢測,這名男孩的學習程度,在同齡人中遙遙領先。家長對這種“超前”喜形於色,不過她也坦言,孩子在學前教育上的消費,平均每月超過7000元。
在家長看來,這種金錢堆積出來的“超前”,是“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勝利,而教育專家卻認為,這是幼兒教育“富營養化”的典型表現。家庭教育專家樂善耀提出,“在家庭消費中,家長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資最大,有時也最浪費。”對孩子教育投資無限度,已經導致幼兒教育在“過剩”中扭曲。
現狀一:超支。陷入“投資越大越好”的怪圈
投資孩子教育無度,已經成為不少家長對“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經典詮釋。一些白領家長甚至把投資孩子當作一種教育的“潛力股”來追捧。一位家長“透露”了兒子一個月參加各類培訓班的“支出清單”:每週——鋼琴一次200元;美術一次150元;下國際象棋一次100元;游泳訓練一次100元;培腦樂思維訓練一次100元;還有購買各種書籍,以及請專門的家教等。總之,一個月有八九個項目輪番上場,花費約在7000元左右。
一家幼兒園曾對幼兒的教育消費作過調查,結果發現,每月家長這方面的支出平均在2000元左右,最低的也不少於500元,高的更是上萬元。近年來一些機構所做的家庭教育消費調查結果也表明,孩子的教育投資有增多的趨勢,且在幼兒階段消費尤盛。
[專家評點]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楊江丁:家長對孩子教育投資的增多,是弊還是利?這要看情形。對孩子教育投資的趨高消費,實則是沒有把握教育投資消費的平衡度,這也是一種浪費。
現狀二:透支。誤入“學得越多越好”的誤區
“孩子學得越多越好”,受到貪多心理驅使,家長們通常認為:學習總無害,學多總有益。
今秋開學前,一位校長就曾收到小汪同學的簡歷。在家長製作的兩大張“光榮史”中,光是參加幼兒園以外的培訓班,就有“夏恩英語”、吉德堡幼兒英語培訓、“吉利卡”思維訓練、鋼琴班、美術班,還有“吳品工作室”的系統學前教育和由國家級教練執教的游泳班等等。
上的培訓班一多,孩子自然成了“家裏最忙的人”,父母親的雙休日,更是成了送孩子到處補習的“送學日”。不少孩子的業餘時間,消耗在練習、考證中,甚至有個孩子一個月內要參加9次外語等級考試。
[專家評點]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方幼兒園園長、特級教師毛美娟:把孩子可以在後來學習中完成的任務提前化,看起來是超前,其實是透支,把不勝負擔的東西轉嫁于孩子。另外,幼兒教育並非就是越多越好,太多了反而會消化不良,甚至引起反胃。
現狀三:斜支。身陷“技能學習超過情感撫慰”的偏頗
幼兒教育重智輕德、倚技弱情的現象,使幼兒教育富營養狀態呈現頗偏。
記者日前經過某小學二年級教室,正巧發現班主任老師在為一個男孩喂飯。原來這小孩從進校起就有不好的習慣,父母親“管不了”,爺爺奶奶無能為力,只好求助於老師。“這孩子上課坐不定,吃飯沒有好習慣,冬天飯涼了還不吃,沒辦法,有時就只好喂。”據了解,目前在小學新生中,識字、算術的佼佼者大幅上升,但情感脆弱、害怕交往,尤其是習慣缺失的情形卻在增多。孩子的坐姿、握筆姿勢和上課聽講都存在不少問題,反映出家庭教育偏重智力過多,而對習慣等行為規範缺少教養。一些孩子甚至性格孤僻,在習性上表現出常人所不多見的“怪癖”。
[專家評點]上海市長寧區開元小學校長蔡俐:孩子成長期需要全面營養,並非只要智力開發的“巧克力”,還需要學會做人的“粗糙米”。只要孩子聰明而不論表現聰明的偏執,會使孩子變成智力開發的巨人,行動弱化的矮子。
“富營養化”癥結:幼兒教育“違規化”
幼兒教育學前階段的過分追求,實際上折射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和變異競爭的偏執風氣。一些教育專家和一線教育工作者認為,孩子剛入學就有高年級的文化程度,看起來比一般孩子超前,實際上沒有持續“先發效應”。打虎山路第一小學校長卞松泉舉例説:“就算有的孩子識字多,但這種差距過了二三年級就會自然‘磨平’,因而教育上的超前消費顯得毫無必要。”更重要的是,超前教育以犧牲孩子的正常歡樂為代價,讓孩子完全沒了戲耍和遊戲的閒暇時間。
長期研究幼兒教育的上海市教育功臣、思南路幼兒園園長郭宗莉提出,幼兒教育要從辨別孩子的需要出發,不能用成人的思維、眼光期望孩子,也不能用成人的態度、取捨要求孩子。任何過分的教育行為,從表面上看是一種關切與付出,其實都未必會産生營養的效果。在孩子教育上也要理性、科學、有序地消費。(記者 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