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28日專電(記者周潤健)“我和我愛人都沒上過大學,前半輩子算耽誤了,後半輩子也‘沒戲’了。我們倆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我們豁出老本也要把孩子送進重點小學,將來才有希望上重點中學、名牌大學。” 這是一位孩子的父親在剛結束不久的天津市第六屆社會科學普及週期間向專家諮詢時所説的話。
現實生活中,與這位父親一樣,不少父母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我這輩子是不行了,就看孩子是不是爭氣了!”對此,專家忠告,父母為孩子“犧牲”自己不可取。一些父母現在以犧牲自己來保全孩子,不僅僅是犧牲了自己,同時也是犧牲了孩子應當從父母那裏得到的自信、進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質。而這些恰恰是孩子成才所必需的。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秘書長關穎説,在一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不僅在家中一切為了孩子,一切服從孩子,業餘時間帶孩子學琴、學畫,送孩子上學,陪孩子做作業,就是上班時連工作的心思也大多放在了孩子身上。好像孩子培養好了,就是自己的工作好了;孩子進步了,也就是自己上進了;孩子將來有出息,就是自己出息了,對自身的充實、進取毫不顧及。
關穎表示,未成年人的父母一般是20多歲到40多歲的中青年人,正是成熟的年華,也正是工作中出成績、作貢獻的年華,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可以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如果只一心撲在孩子身上,這對社會來説是一種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關穎強調説,事實表明,自我否定感強的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其觀念也常常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對自我的不滿意導致了強烈渴望子女出人頭地的補償心理,容易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另一方面,由於自身缺乏自信而衍生出來的消極、冷漠、保守、懈怠等等不良心理和行為表現,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言傳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驚人相似的複製。這無疑是與父輩期望相背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