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月18日專電(記者王海鷹)18日是我國傳統的農曆小年,民間也稱辭灶。“辭灶辭灶,新年來到”,過了這一天,春節的序幕就拉開了。辭灶的習俗從何而來?民俗專家解釋,辭灶原本是古代諸多祭祀中的一種,隨著時代的變遷,演化為現在的小年。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説,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辭灶在古代是五祀之一,是老婦之祀,不過最早是在夏天祭祀。到了漢代,才逐漸改到臘日祭祀。《後漢書·陰識傳》記載:“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唐宋時期,辭灶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明清時期始有“軍三民四”或“官三民四”的説法,即軍屯或官方在臘月二十三、民家在二十四舉行辭灶儀式。到了清朝末年,可能是受“官民平等”思想的影響,民間開始選擇在二十三這一天辭灶。
李萬鵬説,辭灶也有“交年”的説法,因為接近過大年,民間漸漸把臘月二十三稱為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