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45度,古人以此作為夏季開始的標誌。民俗學者稱,立夏這個歲時節日早在3000年前就形成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立夏的許多民間習俗已消失殆盡,年輕人甚至聞所未聞。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會長烏丙安教授説,大多數古代節日習俗源於古代祭禮。據《禮記·月令》記載: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這種迎夏的儀式是很莊嚴很隆重的。過去,民間還常以立夏的陰晴測一年的收成,認為立夏這一天下雨最好。民諺有“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之説。
立夏曾有許多有趣的民俗。比如南方一些地方有立夏嘗新的傳統,嘗的時鮮有青梅、櫻桃、鮮蠶豆等。一些地方在立夏這一天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鬥蛋。一些地方還流行在立夏這一天稱體重。據説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代。司馬昭發兵消滅蜀漢後,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虜的後主阿鬥,封他為安樂公。阿鬥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馬昭當著一批跟到洛陽的蜀漢降臣之面給阿鬥稱了體重,並表示以後每年立夏再稱一次,保證阿鬥年年體重不減,以示未受虧待。後民間仿傚,由此形成風俗。民俗學者説,這些有趣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節奏的加快,已基本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