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文娛
 
“七夕”別忘吃“巧食” 各地“巧食”花樣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8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8月16日電(記者周潤健)16日是七夕節。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七夕節這一天要吃“巧食”。

    民俗專家介紹説,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各地風俗一般都要吃“巧食”。在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等地,這一天晚上要在庭院內陳列“巧果”和各種瓜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溶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搟薄,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然後入油炸至金黃即成。人們一邊吃巧果一邊仰望星空,祈盼自己變得心靈手巧。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是多種多樣,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草,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她們還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祐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粧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有的地方,七月初一開始泡巧菜、做巧工,將豆、麥盛放在有水的盤子上長成芽,初七這天做成巧芽湯食用。

    民俗專家表示,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闔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相關鏈結
· 民俗專家:“七夕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 天文專家:七夕夜別忘了尋找“牛郎”與“織女”
· 16日七夕:最具浪漫色彩節日 別忘乞巧和拜月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