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民俗學家説,重陽節從歲時節日演變成民俗節日,儘管各地有不同的過節習俗,但重陽節的核心文化價值始終是平安和諧,兩千多年從未改變。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指出,“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所以它在歲時中佔有重要位置。
烏丙安教授説,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沿襲至今。重陽節傳統習俗是登高遠眺,秋高氣爽之際登山,令人心曠神怡。平原之地無山可攀,人們遂吃糕紀念。“糕”和“高”諧音,最早取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演變為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此外,重陽賞菊賦詩亦為古代時尚,唐詩宋詞中有不少吟咏重陽的名篇佳句。在我國江南,也有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習俗,但如今大多數年輕人已不知茱萸為何物。
烏丙安説,在民俗觀念中,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給傳統的民俗節日賦予了建立和諧社會的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