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8月22日專電題:大學生暑期打工需警惕騙局
新華社記者 劉雲伶
近年來,兼職打工成為許多大學生眼中的就業“必修課”;然而與之相伴的,是層出不窮的打工騙局。記者採訪發現,由於一直處於相關輔導不足、監管薄弱的窘境,每年有不少學生墮入打工陷阱,被一些用人單位、黑仲介和不法分子借機利用,拖欠、剋扣工資乃至騙財。
不少學生和教師認為,教育、勞動等相關部門和高校應建立聯動監管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針對大學生打工族的騙局,保障學生安全和權益。
屢有發生的打工騙局
今年7月,欲在暑期打工的太原旅遊學院學生盧美麗在一家大型求職網站搜索到招聘信息後,與3名同學結伴到設在太原市迎澤公園門口的所謂“報名處”報名,並交納了30元報名費。之後,對方電話再也無法撥通。她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據我所知,同學打工上當的很多。”盧美麗説,校園、網站的招聘廣告多,真正可信者卻寥寥。
簡單的騙局之外,也有一些企業利用大學生缺乏防範和維權意識,將大學生視為廉價勞動力,剋扣薪酬或拖欠工資,部分大學生深受其害。
山西一所高校三年級學生小宋告訴記者,自己曾在一家英語培訓機構找到一份暑期代課的工作。入職時被承諾工資按月結算,可報銷因工作晚回家的打車費。然而工作兩個月,每到結算時,老闆就以種種託詞不給。後經家長多次出面,她才在年底拿到薪水。
還有一些別有用心者竟登堂入室,進入校園甚至宿舍,以推銷或招工為名騙取學生錢財。太原師範學院教育係三年級學生小林説,有人曾進入宿舍稱寶潔公司招聘銷售員,每月可得400元底薪加提成,前提是當時至少買兩箱貨,共700元。小林宿舍4個人買了兩箱海飛絲等品牌洗髮水,用時才發現是假貨。
各方需加強監管
“學生打工受騙已不是新聞,近年來打工上當的學生不勝枚舉,卻不見有關部門對此有何有力舉措。”部分高校教師説,涉世未深固然是頻頻發生學生打工受騙的原因之一,但關鍵問題在於,很多高校沒有對學生進行有關知識培訓和指導,相關部門也缺少監管措施和機制,使學生兼職工一直處於“邊緣地帶”,給打工騙局提供了滋生的空間。
信息難辨是大學生打工遭遇的第一個難題。一些學生告訴記者,打工信息主要來自校園內張貼的廣告和一些網站發佈的招聘啟事,由於許多信息未經任何有關部門和學校檢驗、考證,不少同學因此上當。
“最讓我們感到無助的是維權,除了老師,不知誰能幫我們。”不少學生説,很多時候同學們打工只有口頭協議,一旦出現問題,對方不承認,自身權益很難維護,只能自認倒楣。
有教師和學生分析認為,教育、勞動、工商部門的監管缺位是導致大學生短期工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輔導員張序説,早在2004年7月,就有700多名大學生在暑期打工時被騙11萬餘元押金,勞動等相關部門進行了跟蹤調查。然而調查似乎限于就事論事,並未引起有關部門對相關監管措施、機制的重視。
聯動監管機制呼之欲出
隨著在校打工學生的不斷增加,相應指導、培訓和針對大學生兼職工市場的監管已成當務之急。
山西大學教師白晶瑩提出,首先,高校應對校內招聘信息嚴加審查,為學生設立保護“屏障”。高校應把打工知識列入入學教育。可將學生兼職時遭遇的騙局案例編製成冊,開設講座或課程,向學生講解如何分辨信息真偽、簽訂合同,以及合同中應注意的細節。
不少學生和教師認為,教育、勞動、工商等相關部門應建立大學生兼職工市場監管聯動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欺詐學生的問題仲介及企業。
“很多騙學生錢財的仲介公司就在高校附近,要查實並不難。”太原師範學院學生小張説,有關部門應針對大學生打工市場展開專項整治行動。
“大學生打工需要正規的仲介機構。”一直關注大學生就業、兼職的太原師範學院韓老師説,圍繞大學生就業,已有山西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等專門機構提供平臺,針對已逐漸普遍的在校生打工行為,至今沒有一個正式機構予以規範。
白晶瑩認為,單靠高校之力難以實現,應由各方建立並管理這個仲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