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日專電(記者 呼濤)隨著國內高校新生陸續入學,很多寒門學子不免為學費和生活費用心存憂慮。專業人士提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和家長要利用好助學貸款的渠道圓夢大學,更要珍視個人的信用記錄。
主管助學貸款業務的哈爾濱銀行個人金融部總經理、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介紹説,助學貸款不同於一般商業性質的貸款,而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
借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或抵押,而是以信用方式獲得貸款,但需要承諾按期還款,並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學生借款用途是用於支付在校學習期間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的不足,在畢業後可以分期償還。
李智海介紹説,按照生源地的不同,助學貸款可分為生源地助學貸款和校園地助學貸款兩種。生源地助學貸款是在學生入學前原籍發放的,一般都通過當地教育部門集中向銀行申請;校園地助學貸款是由學生所在學校統一向銀行申請。由於各地政策的差異性,目前生源地貸款規模要比校園地的貸款規模小得多,學生、學校也更樂於辦理校園地助學貸款。
國家助學貸款推行初期,各銀行曾紛紛“爭奪”助學貸款市場。但是,其中一些銀行不久後就不再辦理這類業務,因為這項業務對銀行來説“不夠划算”。
李智海分析説,銀行如發放的單筆助學貸款金額小,但面對的客戶則很多,在多達數年甚至十年的較長還款期中間,銀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難度非常大。與此同時,助學貸款的違約率比較高,大學生畢業後就業範圍遍及全國甚至走出國門,加之有一些申請過貸款的學生守信觀念淡薄,使得助學貸款不良率偏高,銀行資産面臨損失。
專業人士建議,每個省份目前一般都有一至兩家銀行在辦理助學貸款,一些地方是國家開發銀行,有的則是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或城市商業銀行。大學新生和家長可向所在高校或當地教育部門積極諮詢助學貸款事宜,幫助學生圓滿實現“大學夢”。同時,年輕人也應當珍視助學貸款機會並重視由此産生的個人信用記錄,在步入社會有能力還款的時候應按時還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