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28日專電(記者 吳曉穎)記者27日從成都市教育局獲悉,該市在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十年後,已有效緩解“擇校熱”現象。監測數據表明,2011年成都市主城區部分小學學校擇校生佔新生比例下降17%,包括公立名校在內的部分初中學校下降41%;2012年,這一數據在原有基礎上保持穩定。
成都市教育局局長呂信偉説,擇校的根本動機是獲取優質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校際、城鄉、區域差距,是促進教育公平、解決擇校問題的根本手段。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成都市的城鄉均衡教育始於2003年。十年來,成都累計投入近200億元對城鄉中小學實施了一系列建設改造,同時加大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懸殊差異得到根本性扭轉,辦學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義務教育均衡的核心在於教師。為破解教師資源均衡配置這一難題,成都在實施城鄉教師大培訓大交流工程的基礎上,啟動了“退休支教”的“常青樹”計劃,並從管理體制入手,實行教師“縣管校用”制度,讓城鄉教師“自由流動”。同時,為縮小校際教育水平差距,成都實施名校進新區、進園區、進山區、進災區舉措。該市組建義務教育名校集團52個,帶動125所新建學校、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快速發展。
通過一系列舉措,成都小學、初中教學質量的校際差異、城鄉差異明顯縮小。由成都市政府公佈的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成都市小學教學質量的校際差異系數僅為0.04,初中減小到0.33;農村小學與城鎮小學學生、初中學生畢業考試一次性全科及格率的比值分別為0.9以上、0.59。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破解了“擇校熱”難題。近年來,在嚴格落實小學、初中學生“就近入學”的基礎上,成都小學、初中擇校生佔新生比例大幅下降。“成都教育最大的民生就是通過高位均衡、優質發展,實現‘學有良教’的目標,讓城鄉居民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呂信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