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農業部制定落實中央推進新農村建設戰略實施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0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農業部關於貫徹落實中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部署的實施意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最近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作了重要講話,回良玉副總理、賀國強部長作了專題報告,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深入貫徹中央的戰略部署,切實履行好農業部門職責,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農業部門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貫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各級農業部門一定要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充分認識重大意義。

    (一)推進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統領農業農村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統籌城鄉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發展面貌反差還比較大。建設新農村,有利於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理念,使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利於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逐步縮小工農、城鄉差距,實現工農、城鄉協調發展;有利於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二)推進新農村建設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重大舉措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目前,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生産力水平還比較低。建設新農村,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力度,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工業和其他産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原料,滿足全社會對農業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有利於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村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把農村潛在的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更好地落實擴大內需的方針,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三)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加快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現實途徑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嚴重滯後於工業和城市,與國家現代化進程很不適應。建設新農村,有利於增強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和對農村二、三産業的帶動能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創造條件;有利於改善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為工業和城市發展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提高國家現代化水平。

    (四)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實現糧食增産、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當前我國農業仍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於加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完善強化糧食扶持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穩定增産;有利於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資源産出率,促進農業不斷增效;有利於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宏偉目標。

    二、進一步理清農業部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思路

    現代農業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各級農業部門要全面把握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和各項要求,緊密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五)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全面加強農村生産力建設,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積極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著力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促進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六)實施戰略

    加快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確保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具體化、措施化。

    實施“轉變”戰略。要轉變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構建現代農業和農村産業體系;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減少農村勞動力在農業中的就業比重;改革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逐步消除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轉變工作機制和方式,切實提高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的水平。

    實施“拓展”戰略。要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促進農村産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拓展農業功能,進一步發揮農業的食物營養功能、工業原料功能、生態保障功能、促進農民增收和擴大農民就業的功能、觀光旅遊和文化傳承的功能;拓展農業産業鏈條,促進農業産業向産前、産後兩頭延伸;拓展農産品市場,大力開拓農産品國際國內市場;拓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領域,提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

    實施“提升”戰略。要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力和競爭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農業安全保障能力,確保糧食等食物和農業生産資料的安全供給;提升農業政策法規支持保護能力,提高科學決策和依法行政水平;提升農業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著力培育新型農民。

    圍繞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從2006年起,啟動並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增強行動、優勢農産品産業帶促進行動、農業科技提升行動、畜牧水産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農業産業化和農産品加工推進行動、農産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和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動等“九大行動”。要把“九大行動”作為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戰略抓手,作為農業部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

    (七)基本原則

    ——突出産業、全面發展。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將生産發展放到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做強做大糧食産業,大力發展畜牧水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優化調整鄉鎮企業,加快發展園藝産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産業支撐。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同時,積極配合和參與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産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充分認識各地區、各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性,堅持從實際出發開展新農村建設,允許起點有差別、過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提倡多樣化,不搞一刀切。要立足鄉村特點,突出行業特色,尊重各地的傳統、習慣和風俗,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注重實效、穩步推進。要根據本地區本行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任務,講求實效,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義和盲目攀比,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和達標升級;要從農民群眾最迫切而又有條件做的事情辦起,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

    ——深化改革、創新機制。要把落實政策和深化改革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創新投入保障機制、工作協調機制、科學決策機制、監督評價機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引導、農民自願。要充分發揮發展規劃、扶持政策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形式,引導農民和社會積極投入新農村建設,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合力;切實尊重農民意願,主要依靠農民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包辦代替,把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三、進一步明確農業部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鬥。各級農業部門必須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八)主要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各級農業部門要在已有工作基礎上,下更大的決心,爭取更多的投入,進行更紮實的努力,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更大的步伐,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糧食生産穩定發展。到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5.6億畝以上,力爭平均畝産達到650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升到10000億斤水平。肉類産量達到8400萬噸,蛋類産量達到3000萬噸,奶類産量達到3800萬噸,水産品總産量達到6000萬噸。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等農産品穩中求升,單位産量有較大提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滿足社會對農産品不斷增長的需要。

    ——農業效益明顯提高。到2010年,水、肥、藥等資源利用率分別比“十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農業生産成本逐步降低;主要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50%—60%,農産品附加值不斷提高。做大做強農業産業,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不斷增強農産品競爭力。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農民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

    (九)發展要求

    要圍繞上述目標,提升發展水平,促進産業升級,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自我發展能力。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産品區域佈局更加合理,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基本形成。農業産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2010年養殖業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50%,農産品加工業與農業産值之比超過1.5:1。農村二、三産業有較大發展,農村就業結構逐步優化,鄉鎮企業每年新增就業250萬人以上,農民外出務工每年新增500萬人左右。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2010年,基本完成2億畝中低産田改造,基礎地力提高一個等級;保護性耕作示範應用面積達到1800萬畝以上,建成標準糧田1.5億畝;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8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左右,水稻主産區生産全過程機械化程度達到45%。

    ——農業科技支撐水平不斷提升。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重大農業科學技術難題有所突破,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步伐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機制不斷完善。201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5個百分點,重點區域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良種率穩定在95%以上。

    ——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2010年,健康養殖方式在養殖業中的採用率達到60%,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30%左右,草原禁牧休牧面積達10億畝,草場圍欄面積達15億畝,外來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取得成效,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漁業資源衰退、瀕危物種數目增加的趨勢得到初步緩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取得新進展。

    ——農民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和轉移轉業培訓體系基本形成,培養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民科學種養的水平和轉移轉業的能力明顯增強。2010年,1億農民得到系統培訓,其中接受農業科技培訓5000萬人,接受轉崗轉業培訓5000萬人。

    ——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斷健全。農業支持保護能力顯著提升,農業補貼制度逐步建立,農業投融資機制逐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農産品市場、農産品質量安全、動植物病蟲害防控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2010年,農業防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在正常年景下,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産造成的損失控制在8%以內,動植物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減少20%;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全面免疫,發病率下降50%以上;水産養殖因病害造成的死亡率下降5—10個百分點;農業技術標準的國際採標率提高25%,90%以上的初級農産品質量達到國家標準;農業信息服務能力大幅增強,全國80%以上的縣級區域建立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農村經營體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更加鞏固,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不斷增強,農民各種專業聯合與合作蓬勃發展,産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現代産業體系逐步形成,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逐步建立起符合新農村要求的集體財務民主管理機制,民主公開、民主理財制度化、規範化,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程序化、普遍化,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得到有效保障。農業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以農業法為基礎的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得到加強,農村“五五”普法逐步深入。

    (十)實施步驟

    “十一五”時期是新農村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的關鍵時期。要按照中央關於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的要求,切實打牢新農村建設的堅實基礎。

    制定建設規劃。要堅持規劃先行,把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制定“十一五”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根據行業特點,結合當地實際和農民群眾要求,圍繞産業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明確建設思路,提出建設任務,搞好建設佈局,突出建設重點,強化建設措施,健全建設機制,統籌安排,有序展開。

    組織試點示範。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為重點,分級選擇一批示範點和聯絡點,及時總結各地的建設經驗,積極探索不同地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培育一批做得實、學得了、推得開的新農村建設示範典型。

    實施配套推進。在抓好試點示範的基礎上,精心指導面上工作,完善建設規劃,落實建設項目,搞好項目配套,提供有效服務,發揮綜合效益,確保建設一批成功一批。

    建立長效機制。要不斷鞏固建設成果,在實踐中著力研究和努力構建政府扶持引導、農民自願參加、社會廣泛參與的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公共服務支持保障機制,確保新農村建設制度化、長期化。

    四、進一步抓好農業部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任務

    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農業部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任務。各級農業部門要集中力量,抓住重點,統籌兼顧,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十一)穩定發展糧食生産

    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産、優化結構、節本增效、提升能力的要求,採取綜合措施,加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促進糧食生産穩定發展。

    ——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組織開展耕地養分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加強耕地質量標準體系、監測體系、質量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鼓勵農民用地養地,著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快構建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長效機制。正確處理糧經比例關係,提高糧食生産復種指數,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為促進糧食生産奠定基礎。

    ——努力提高單産水平。加快培育高産優質糧食品種,繼續實施良種補貼項目,集成推廣一批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重點加強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力爭到2010年累計推出20個超級稻主導品種,推廣面積達到全國水稻面積的30%。“十一五”末,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産的貢獻率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全國糧食平均單産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

    ——加快重大工程建設。紮實推進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在《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建設規劃》確定的13個糧食主産省區484個縣(場)內,建設優質專用良種育繁、病蟲害防控、標準糧田、現代農機裝備推進和糧食加工轉化等項目。加快商品糧基地建設,在完成一期建設的基礎上,啟動二期建設。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輪沃土工程,建成一批高産穩産、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切實改善糧食生産條件,促進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

    ——完善糧食生産政策保障機制。穩定、完善和強化糧食生産扶持政策,健全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健全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制度。推動建立糧食主産區和主銷區協調機制,繼續落實對産糧大縣的獎勵制度,採取措施提升産區糧食生産能力,穩定銷區糧食生産水平,提高邊遠貧困地區糧食自給率。健全糧食宏觀調控機制,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

    (十二)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繼續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建設優勢農産品産業帶。按照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全面加強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重點推進黃淮海中強筋小麥、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黃土高原蘋果、浙南閩西粵東柑橘、桂中南雙高甘蔗、東北奶牛、黃渤海出口水産品等産業帶建設。要圍繞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加大培育推廣一批優良專用品種,建設一批優質農産品生産基地,扶持一批農産品精深加工企業,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不斷提高優勢農産品産業帶的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到2010年,産業帶的生産集中度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農産品優質化率年均提高3—6個百分點,訂單農業面積年均增加5個百分點以上。

    ——大力發展畜牧業。切實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加強標準化畜牧業養殖小區建設,大力提高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改善畜禽飼養管理,推廣健康養殖方式,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廢棄物和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到2010年,畜禽規模化水平,生豬業達到50%,蛋雞業70%,肉雞業85%,奶牛業60%,肉牛業45%,肉羊業50%。建設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著力推廣一批優良品種,力爭到“十一五”末,肉牛、奶牛、羊的良種覆蓋率提高5-10個百分點,蛋雞、白羽肉雞和豬基本實現良種化。加快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飼料工業,到2010年工業飼料普及率平均水平達到50%。

    ——積極發展水産業。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健康的水産養殖方式,加快建設水産養殖標準化示範區和無公害示範基地,加強水産原良種體系和病害防治體系建設,不斷優化養殖結構,擴大優質水産品養殖。到2010年,80%的養殖設施佈局合理,主要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提高到70%,配合飼料普及率提高30個百分點,養殖水産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0%以上。加快發展出口優勢水産品生産,鼓勵發展水産品加工業和休閒漁業,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加強漁港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漁港經濟。繼續做好漁民轉産轉業工作。

    ——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推進農産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示範推廣一批農産品加工適用和重大關鍵技術。結合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和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優化農産品加工區域佈局和産業佈局,推動示範基地建設。突出抓好農産品精深加工,培植農産品加工示範企業,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産業鏈條長、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強、符合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要求的産品和産業。加強指導和服務,繼續組織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西部行,搞好中國農産品加工業發展與奧運經濟精品展示活動。

    ——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引導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把主導産業做大做強,創立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佔有率高的名牌産品。到2010年,在種養業、特産業等優勢産業,打造一批帶動行業發展的大企業集團,發展100個左右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集群,培育100個農産品加工品的馳名商標。要始終圍繞提高對農戶的帶動能力這個核心,建立完善農業産業化經營利益聯結機制、風險保障機制、監督約束機制和行業協調機制,強化龍頭企業為農戶服務的功能,每年農業産業化對農戶的帶動能力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農民來自産業化經營的收入明顯增加。

    ——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産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拓展市場經營領域,促進入市農産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完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佈局合理、輻射力強的全國農産品流通網絡。支持發展農産品直銷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交易等流通方式,推進全國鮮活農産品運銷“綠色通道”網絡不斷完善,實現省際互通。到2010年改造升級農産品批發市場500個;部級定點的生鮮類産地農産品批發市場,通過場地挂鉤進貨的交易量達到市場總交易量的60%以上;批發市場上果蔬類産品經包裝上市的比例達到70%以上。

    ——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以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為主攻方向,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堅持農業標準的實施與監督相結合、産前産中産後相銜接、示範與帶動相配套的農業標準化全程控制,完成制修訂3000項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建設500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場)。加快農業品牌化建設,認證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2000個。健全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重點建設和完善90個部級質檢機構和1200個縣級質檢機構。強化對農業投入品和農産品的監控檢測,部級例行監測範圍擴大到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主要農産品,省級例行監測擴大到所有地市,全面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堅持凈化源頭、標本兼治。強化農業生産資料質量管理,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推進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積極探索農資産品質量監管工作經常化、制度化的有效形式,努力實現農資市場秩序根本好轉。

    (十三)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發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高糧食生産比較效益,促進種糧農民不斷增收。按照國內外市場需要,大力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産品,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産,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加快開發特色産業,提高市場佔有率,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産業,促進農業增值增效。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農村服務業,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的能力。鼓勵和扶持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放寬市場準入,完善扶持政策,改善發展環境,培養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推動小城鎮發展,引導企業和産業聚集,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強農民外出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做好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的對接,做強做大勞務經濟,增加農民勞務收入。加強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監測,完善農民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積極參與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流動和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積極推動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制度試點,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

    ——認真落實好農業補貼政策。繼續推進各項農業補貼政策的實施,健全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機制,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認真研究和提出增加補貼品種,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範圍的政策建議。認真落實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政策。完善對農業和農民的政策支持體系。

    (十四)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機械化,不斷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

    ——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全面貫徹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著力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攻關,重點攻克農業重大科學技術難題和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組織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無公害生産、防災減災等方面技術攻關,重點抓好優質高産糧食品種攻關,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主導品種,有效支撐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充分利用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開展生物育種、航天育種、轉基因技術、微生物工程、農業信息化和自動化控制等研發,強化基礎研究和科技儲備。提高優良品種和重大技術引進的水平,堅持引進、消化、吸取、創新相結合,不斷增強農業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

    ——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快速通道。以科技入戶和測土配方施肥為重點,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大力培育科技示範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培訓實施範圍。到2010年,農業科技示範戶達到100萬戶,輻射帶動2000萬戶,重點示範區內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達到90%以上,農業綜合生産成本降低15%以上。擴大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範圍,對10億畝農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大力推進“金農”工程建設,建設農業監測預警系統、農産品和生産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開發整合國內國際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延伸到縣鄉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加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通過電話、電視、電腦“三電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開展農業信息服務。搞好信息服務網絡延伸,繼續擴大對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及仲介組織、農業生産經營大戶、農村經紀人和行政村的信息服務覆蓋面,發展培養一大批農村信息員。加強與有關部門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對涉農信息資源進行梳理,建立涉農信息共享機制。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充分發揮財政補貼政策的拉動作用,調動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補貼的重點要向農産品主産區、主要糧食生産環節傾斜,鼓勵發展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及其配套機具,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産環節和糧食主産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大力推廣機械深松、複式整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節水灌溉、秸稈粉碎還田等節本增效的農機化技術。積極探索建立以農機股份合作公司、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技術協會等專業服務組織為龍頭,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戶為基礎的農機服務體系。做好農機産品質量認證、推廣鑒定工作,搞好重大技術推廣機具的鑒定選型,加強農機安全管理。

    (十五)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

    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農民和農村人才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人才,大力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造就一批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

    ——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圍繞當地特色農業和支柱産業,以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知識為重點,對農村青年開展示範性培訓,提高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以綠色證書工程為載體,按照農業生産的崗位規範要求,通過集中授課、發放技術手冊和遠程培訓手段,採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對生産骨幹開展農業科技知識的系統培訓,培養一大批農業生産技術骨幹。

    ——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快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實施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依託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職業院校,切實落實招生計劃,認真組織教材編寫,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加大培訓經費投入,開展面向農民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用10年的時間為農村培養100萬名具有中專學歷的種養能手和經營能人。

    ——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適應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需要,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民進入非農産業就業的競爭能力。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範圍,提高補助標準,創新補貼形式,健全培訓機制,豐富培訓課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搞好鄉鎮企業藍色證書培訓工程,培養鄉鎮企業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人員,提高鄉鎮企業職工的職業技能。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培養。實施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訓計劃,依託華西村等先進單位,在全國建立一批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培養培訓基地,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進行培訓,通過考察、交流、講座等多種形式,增強他們帶領群眾發展農業生産、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能力。

    (十六)增強農業防疫和防災減災能力

    加大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建設力度,加強農業自然災害防禦工作,健全農業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努力減少農業災害損失。

    ——加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認真貫徹“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預防為主,不斷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強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定期進行免疫監督檢查和效果監測,確保免疫效果。加強重大動物疫情預警預報,嚴格疫情報告制度,實行疫情報告網絡化管理,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完善突發重大動物突發疫情應急機制,提高應急預備隊伍人員素質,建立重大疫情處置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加強新疫苗研究和使用監管。強化動物衛生執法監督。加快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範建設。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健全機構、完善網絡、穩定隊伍的要求,建立健全省、市、縣獸醫行政管理、執法監督、技術支持三類獸醫工作機構和鄉鎮獸醫站,健全村級防疫網絡。進一步健全和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法律法規和配套規章。

    ——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進一步完善植保植檢體系,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法律法規,強化防治措施。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報告網點,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預警預報。加快建立農作物病蟲害應急處置機制,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建設。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網絡。落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經費,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

    ——增強農業自然災害防禦能力。牢固樹立防大災抗大災的思想,確保防災工作的組織、技術、資金落實。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自然災害的防範能力。建立和完善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提高農業自然災害應急處置能力。積極發展避災農業,大力推廣旱作節水、地膜覆蓋等實用技術,提高農業防禦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加大農業災害恢復的扶持力度,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積極應對農業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監測網絡,從預防、監測、預警、治理等環節上,提高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和水平。推廣一批適用技術,採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的擴散蔓延。對外來有害生物造成的生態退化地區,要加強治理,儘快恢復和重建農業生態系統。推動有關法律法規的研究,確保應對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工作規範化、制度化。

    ——加強農業血防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業血防規劃。堅持預防為主,突出重點,狠抓關鍵環節,堅決控制傳染源,努力減少疫情發生。結合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的實施,大力加強疫區沼氣池建設。加大疫區以機代牛項目實施力度,強化牲畜查治工作。加強農業血防科研攻關,重點加強新型疫苗、防治藥物研究,以及血吸蟲病防控各環節綜合技術研究。

    ——建立健全農業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制定和完善農産品質量安全污染、自然災害、草原火災、農業生産安全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預警機制,增強對重大突發事件處理的綜合指揮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生産、儲備、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確保應急所需物資和用品的及時供應。建立重大農業突發事件的責任制和信息報告發佈制度,確保事件發生後,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地報告和發佈有關信息。

    (十七)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

    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堅持開發節約並重原則,積極發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念,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大力推廣一批應用節約型技術,擴大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的實施範圍,鼓勵使用有機肥,推進節約型農業發展。發展以生物質資源為主的農村新能源和新材料,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推動生物質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按照國家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的要求,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建設和普及戶用沼氣,加大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示範建設力度,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實施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積極推廣不同區域農村的能源生態模式,通過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廚、改廁、改圈。依託沼氣工程建設,加快沼氣池施工、管理維護和配件生産等産業的發展。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要在切實加強對耕地資源和水資源保護,落實各項工程措施、技術措施、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高度重視並依法加強對草原保護和建設,建立和完善基本草地保護制度,天然草原家畜超載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堅持和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和內陸江河禁漁制度,推進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大力推廣生態互補的立體養殖方式。“十一五”末,建成100個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原生境保護點(區),100個以上省級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制定並實施全國農業污染防治規劃,建設農業資源與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推廣化肥、農藥合理使用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逐步減少因投入品使用不當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地推廣種植業、養殖業清潔生産技術和農村環境示範村模式,建立不同類型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積極開展農業生産廢棄物和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實施鄉村清潔與循環利用工程。“十一五”期間,在500個縣(場)建設1萬個資源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村。

    (十八)加強農業“七大體系”建設

    繼續加強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産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産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等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體系規劃。要注重體系規劃與“十一五”規劃的銜接,急需啟動的工程與規劃長期目標的銜接,省級規劃與整體規劃的銜接,研究制定不同區域農業“七大體系”建設方案。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類資源和工作基礎,突出建設重點,增加建設投入,加快建設步伐,提高建設質量。

    ——抓好重點工程。按照“體系服務農業,工程支撐體系,項目保障工程”的原則,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等27個工程,加快種養業良種工程二期、動植物保護二期、沃土工程、農産品質量安全監測、漁政漁港等重點工程建設,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建設規模,加強農村沼氣建設。切實加強項目監管,完善監督檢查辦法和相關工作制度,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切實提高投資效益和項目管理水平。

    ——整合現有資源。要將農業“七大體系”建設作為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重大措施,推動建立穩定的財政、金融投入機制和合理的補貼、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國家投資的引導和調控作用,運用市場手段,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參與體系建設,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資機制,擴大體系建設資源總量。

    (十九)積極推動農村改革

    加快農村改革步伐,消除制約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障礙,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落實和完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有條件的地方,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土地承包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糾紛調處機制。穩步推進農村集體資産産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引導農民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農民管理、民主決策,民辦民管民受益。支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跨區經營,壯大自身實力,增強服務功能。支持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以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創辦或領辦各類仲介服務組織。推動出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範章程》,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健康發展。

    ——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進一步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力度。合理佈局國家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效發揮主導和帶動作用。創新農技推廣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活動。逐步構建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推進農墾體制改革。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繼續深化農墾集團化改革,改進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逐步剝離農墾企業辦社會職能,推進政社企分開。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優化國有資本結構,促進農墾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形成。

    ——積極推動農村綜合改革。積極參與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推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滿足農村經濟發展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推動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的開展。推動農業水電價格體系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降低農業生産成本。推動徵地制度改革,完善對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妥善安置被徵佔土地的農民。

    (二十)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合作

    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領域,拓展對外合作渠道,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開拓農産品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園藝、畜牧、水産等優勢農産品出口。加強出口農産品基地建設,鼓勵出口企業獲得符合進口市場要求的國際認證,提高農産品出口的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培育農産品出口品牌。加強對農産品出口營銷促銷的扶持力度,大力宣傳我國的優勢農産品,組織、引導、鼓勵企業和協會參加國際展覽。推動出口企業組建行業協會,提高組織化程度,規範農産品出口秩序。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規劃和實施好農業“走出去”戰略,明確戰略重點,加強扶持力度。鼓勵發展公海大洋性漁業,積極開展國際漁業資源探捕,增強國際漁業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通過境外投資建廠、進行資源開發、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等形式,充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充分發揮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展農業對外工程承包和農業勞務輸出,搞好培訓、信息等方面的服務。

    ——加強農産品國際貿易磋商。做好WTO新一輪農業談判和雙邊自貿區等談判工作,積極參加雙邊、多邊及區域性漁業談判,積極參與國際農業事務協調和國際規則、標準的制定,保護好農業利益。建立大宗農産品貿易預警機制、農業貿易糾紛快速反應機制,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充分利用WTO貿易救濟措施和爭端解決機制,努力爭取和維護公平貿易環境,在開放中加強對農業的保護。

    (二十一)配合推動農村民主法制和公共事業建設

    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等方面工作,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積極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切實維護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建立新形勢下的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新機制,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引導農民在國家的扶持下,自力更生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探索化解村級不良債務的有效辦法,嚴格制止村級再舉新債搞建設。

    ——大力加強農業法制建設。繼續推進和完善農業立法工作,健全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建設政治合格、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反應快速的農業執法隊伍,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農業行政執法體制。提高農業執法裝備水平,建立農業執法信息網絡,增強對各類違法行為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查處能力。採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紮實有效地開展豐富多樣的農村普法宣傳活動。拓寬農業普法宣傳教育的範圍和內容。突出宣傳與農民群眾生産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提高農民群眾遵守法律和正確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將普法教育與農業系統的各種培訓計劃和培訓工程結合起來,保障農業普法工作的順利實施。

    ——推動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配合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組織搞好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辦好農村科技書屋,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推動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探索和推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五、進一步健全農業部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機制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總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各級農業部門一定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領各項工作,狠抓落實,務求實效。

    (二十二)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農業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建設新農村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影響,充分認識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認識農業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肩負的歷史責任,認清形勢,提高認識,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把深入學習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重要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制定培訓計劃,搞好幹部教育,進一步增強建設新農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農業部成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制定工作目標,研究政策措施,加強協調指導,確保農業系統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各級農業部門要把新農村建設工作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系統優勢,上下配合、整體聯動,逐步形成“省部共建、以省為主、強化指導、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不斷開創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二十三)找準工作定位

    建設新農村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發展農村生産力是農業部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各級農業部門要找準工作定位,切實履行好職能,始終圍繞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産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來開展工作。要把實現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增”目標作為檢驗各級農業部門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的重要標準。同時,從實際出發,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切實加強農村道路、電力、飲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協調發展。

    (二十四)加大投入力度

    各級農業部門要推動建立政府扶持、農民為主、社會參與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抓住國家投入重點向“三農”傾斜的戰略機遇,積極爭取計劃、財政部門的支持,增加發展現代農業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資金投入,以確保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要按照建設規劃和行動方案的要求,將農業部門現有各渠道的資金、技術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加強新農村建設有關項目的建設,力爭儘快見到實效。要用民主商議的辦法,鼓勵和引導農民投工投勞開展直接受益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認真研究有關鼓勵政策,多途徑、多形式地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二十五)強化監督檢查

    各級農業部門要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工作檢查考核制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機制。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重點工作按計劃、高質量地完成。對各級農業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涌現的好典型,要及時表彰獎勵;對消極怠慢、無所作為的,要嚴肅批評。加強各類建設項目的管理,完善投資決策程序。建立項目公示制度,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實施公開、公正、公平。建立建設項目績效督查機制與責任追究制,制定科學的目標考核體系,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二十六)開展調查研究

    各級農業部門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深入農村,深入實際,廣泛聽取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善於發現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努力使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切合農村實際、符合農民意願。要不斷深化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論研究,把理論研究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著重研究農業發展中帶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著重研究現代農業建設和産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著重研究廣大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分析新情況,把握新特點,理出新思路,不斷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同時,要注重研究和借鑒國外農村建設的經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村建設道路。

    (二十七)總結推廣經驗

    要高度重視並熱情支持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在實踐中的探索創造,認真總結和積極推廣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好經驗好辦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各種新聞媒體,廣泛開展新農村建設宣傳活動,及時報道新農村建設的新成果。重視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工作交流。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鞏固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組織和動員廣大黨員在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做出新貢獻、永葆先進性。

農業部

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日

 
 
 相關鏈結
· 中共中央國務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
· 農業部在儀隴探索構建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新機制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談新農村建設資金
· 新華社受權播發中央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
· 國土資源部長:防止以新農村建設等名義佔用耕地
· 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主體 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