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守護“母親河”安危職責的氣象業務服務機構——黃河流域氣象中心於9月16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正式成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王守榮、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王明義、水利部黃河委員會副主任廖義偉、河南省氣象局局長胡鵬共同為中心揭牌。中國氣象局有關職能司室、國家氣象中心、黃委會水文局、蘭州區域氣象中心、武漢區域氣象中心、青海、山西、陜西、山東等省氣象局的領導和有關專家以及河南省氣象局各內設機構、直屬單位和各省轄市氣象局的代表近百人出席了成立儀式。
黃河為我國第二大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是一條流域自然條件複雜、河情特殊的河流,中上遊地區的乾旱、風沙、水土流失等災害,中下游河道泥沙淤積和洪災威脅,都嚴重地影響著沿黃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社會穩定。
黃河流域氣象中心將行使流域氣象信息匯集和氣象預測預報服務兩大職能。該中心的成立,標誌著氣象業務服務打破行政區劃和行業壁壘,以“公共氣象、資源氣象、安全氣象”新理念,積極支持“數字黃河”、“生態黃河”建設,大力提高黃河流域防災減災、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氣象服務能力。
王守榮指出,黃河流域氣象中心的成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的重要體現,是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的創新之舉,將在東、中、西部地區防災減災、流域經濟建設、生態保護以及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有著深遠的重大意義。他強調,一是要加大與水利等部門在水文、生態等方面的合作,聯合共建,實現裝備設施的合理佈局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共同建設好黃河流域氣象中心;二是要積極爭取黃河流域各級政府領導對氣象工作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三是流域各省氣象部門都承擔著黃河流域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職責,要從監測、預報、服務、科研等各個環節,全力支持黃河流域氣象中心的工作;四是要依託流域各省局的業務和科研力量,製作和開發流域性預報産品,提高流域中心的綜合服務能力;五是要加強研究型業務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六是中國氣象局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黃河流域氣象中心的指導,有關直屬單位要積極支持中心的建設,共同為黃河流域防汛抗旱、生態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王明義代表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對黃河流域氣象中心成立表示祝賀。他説,黃河流域氣象中心的建立是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界限、實現流域全方位合作的創新之舉,是沿黃人民群眾治黃歷史上的一件重大的、可喜的事情。通過流域間各省氣象、水文資源的交換和共享,提高對整個流域洪澇、乾旱的預測預警能力,有利於減輕水、旱災害損失,符合水文和氣象的客觀實際,符合黃河流域防汛抗旱需要,符合黃河流域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加大氣象預報預警是進行科學決策、有效減輕災害損失、掌握防災減災主動權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要進一步優化流域網站佈局,加快流域氣象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氣象工作對流域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氣象資源對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沿黃各級政府也要進一步加大對氣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黃河水患的影響。
目前,氣象部門在黃河遊流域有地面氣象觀測站343個(其中,199個已建成自動氣象站),高空氣象探測站15個,已建和擬建天氣雷達站32個(其中,25個為新一代天氣雷達站,7個為數字化天氣雷達站);多數市地級的氣象部門建立了靜止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地面站,省級氣象部門建立了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站,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西安、太原、鄭州、濟南已建成或正在建設EOS/MODIS、新一代極軌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部分省份已啟動或開始建設雷電定位系統和鄉鎮自動雨量站網等,綜合探測系統初具規模;開展天氣聯防和面雨量預報服務工作,在流域的防汛抗旱和水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7月2日10時,河南省局胡鵬局長簽發了第一期針對黃河流域而製作的《黃河流域天氣預報》,標誌著黃河流域氣象中心進入試運行階段。 (中國氣象報 王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