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1日,福州、廈門海關和杭州、寧波、汕頭、南昌、武漢、長沙、貴陽、銀川海關(“2+8”海關)共同簽訂了《“海西”區域通關改革聯絡配合辦法》,這標誌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北接“長三角”、南接“珠三角”、輻射中西部的區域通關改革正式啟動。
據了解,“屬地報關,口岸驗放”通關模式是海關區域通關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這一模式,企業可自主選擇屬地任一海關申報,由貨物實際進出境地的口岸海關辦理貨物驗放手續,從而實現跨關區通關貨物的“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有效簡化了通關手續,降低了貨物通關時間和物流成本。
2006年6月,海關總署正式批准在海峽西岸經濟區推行區域通關改革。2006年8月10日,福建省華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福州海關申報進口100噸甘油,廈門口岸順利驗放,“海西”區域通關改革正式啟動。由於在通關時間、通關成本方面的優勢,這種新的通關模式受到企業的歡迎,並獲得飛速發展。以福州海關為例,2006年8月份以來,該關先後與廈門、湛江、黃浦、南寧、廣州等海關開展了跨關區區域通關合作,受理“屬地報關、口岸驗放”通關模式進出口報關單74票,貨值達3657萬美元。
福州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建大陸海岸線長達3324公里,有著眾多的優良深水港灣。此次十海關共同簽訂《“海西”區域通關改革聯絡配合辦法》,推動“屬地報關,口岸驗放”通關模式在閩、贛、浙、湘、鄂、黔、寧、粵東區域間全面推廣,一方面順應了海峽西岸“大港口”戰略發展的需求,有利於充分發揮福建優良港口資源作用,使之成為中西部地區企業的東部“出海口”;另一方面中西部企業能夠“借港出海”,真正享受到“港口就在家門口”的便利,從而推動中西部外向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