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已很少有人買阿不都拉·艾爾肯的柴火,但他還是每天趕著驢車在和田縣的柴火市場等待買主。由於當地不少農民開始使用沼氣,這個昔日樵夫和柴販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與柴販阿不都拉蕭條的生意形成對比的是,越來越多的新疆農牧民在逐步改變“伐薪生火”的傳統生活方式。巴格其鎮農民畢蘇米汗·依明兩年前每個月都要買一次柴火,而現在每天都用沼氣做飯。她所在的和田縣今年初已建成近2200座沼氣池,並全部投入使用。
在能源匱乏的和田地區,每年需要砍伐近1.7億公斤薪柴。為了生火做飯,這裡每戶居民每年需砍下500公斤的胡楊和紅柳等植被。
畢蘇米汗説,過去砍柴人趕著毛驢車出去,一天就能送來一車柴火。由於荒漠植被越砍越少、距離越來越遠,最近幾年,開著拖拉機出去,一個星期才能送來一車柴火。
砍柴已成為破壞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地區生態的一大“殺手”。和田地區各縣綠洲邊緣100公里內原始胡楊林、灌木植被已蕩然無存。
曾因流沙侵襲被迫3次遷址的策勒縣城,如今流沙離縣城不到5公里;而附近的民豐縣城,已被流沙逼退到崑崙山腳下。
與此同時,大面積的嚴重荒漠化導致災害頻繁,和田地區每年的風沙和浮塵天氣達到300多天,重度污染天數不斷上升,呼吸道疾病患者急劇增多。
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的綠洲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區域,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之一,當地農牧民的收入遠遠落後於新疆其他地區。由於煤炭資源很少,一噸煤高達500元,相當於當地一個農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畢蘇米汗説:“現在既不用砍柴也不用買煤,用沼氣非常方便,還很乾淨。”畢蘇米汗只是新疆30多萬使用上了沼氣這一清潔能源的邊遠地區的農牧民之一。為了讓這些農牧民能用得起沼氣,3年多來,中央政府為此投入的資金已經超過2億元。
新疆是從2003年開始大規模在農村推廣使用沼氣的,到今天,使用這一清潔能源的農村家庭已佔到新疆農民家庭總數的近十分之一。(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