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以色列副總理兼工業、貿易和勞工部部長埃利亞胡·伊沙依和以色列外交部的邀請,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率中國水利代表團于2007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訪問以色列,出席了第四屆國際水技術周並在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參加了中國專題研討會並致辭。
胡四一在第四屆世界水技術周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
國際水技術周活動由以色列政府主辦,每年召開一次,旨在為各國政府提供一個平臺,就水資源管理政策和戰略以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等進行研討。水技術週期間還邀請各國政府和企業展示水資源開發和保護方面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共有來自25個國家的部長級代表團出席了第四屆水技術周,參加會議的總人數超過50,000余名。此外,300余家國際知名企業參加了水技術展。胡四一副部長在水技術周的開幕式上作了題為"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水資源戰略對策"的主旨報告,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反應和高度讚揚。
會議期間,胡四一副部長還會見了以色列副總理兼工業、貿易和勞工部部長埃利亞胡·伊沙依,以色列國家基礎設施部部長本傑明·本·埃利澤,以色列外交部高級官員,以色列國家水務公司總裁及知名企業高層領導等,並實地考察了以色列海水淡化工程和國家水務公司控制中心。此次訪問促進了中以水利部門間的交流溝通,將進一步拓寬和加深中以兩國水利技術合作。
胡四一副部長在第四屆國際水技術周開幕式上的主旨發言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水資源戰略對策
--在第四屆國際水技術周開幕式上的主旨發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 胡四一
(2007年10月30日 特拉維夫)
尊敬的主席,女士們、先生們: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頻發等,不僅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而且也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實現各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共同任務。今天,國際社會有志於推動這一事業的同行們,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反映了我們尋求解決這個難題的誠意和決心。這裡,我著重介紹中國政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影響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
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同時,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
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高度重視,在最近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中國政府組建了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負責研究制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積極參加了歷次IPCC科學評估報告的編寫和評審活動以及有關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先後簽署並批准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主動採取了一系列減排措施,取得了重要進展。
根據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義務,中國政府于2007年頒布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國家方案》體現"一個結合"和"兩個推進"。"一個結合",是要把應對氣候變化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國家創新型社會緊密結合起來。"兩個推進",就是要一手抓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一手抓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國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將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使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包括大水電)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推廣農業新技術,加大沼氣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農牧業甲烷排放增長速度;努力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0%等等。
在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方面:力爭新增改良草地2400萬公頃,治理退化、沙化和鹼化草地5200萬公頃,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力爭實現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和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達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力爭減少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提高農田抗旱標準;力爭使沿海地區抵禦海洋災害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最大限度地減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等等。
二、氣候變化對中國水資源的影響
現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紀中國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變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産生了一定的影響,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積減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未來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産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農牧業生産、水資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沿海地帶等的影響更為顯著。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中國水資源分佈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近40年來中國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多呈下降趨勢,北方乾旱、南方洪澇等極端水文事件頻繁發生。中國水資源對氣候變化最脆弱的地區為海河流域,其次為淮河、黃河流域,而整個內陸河地區由於乾旱少雨非常脆弱。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水資源産生較大的影響:一是未來50~100年,全國多年平均徑流量在北方部分省(區)可能明顯減少,在南方部分省份可能顯著增加,這表明氣候變化將可能增加中國洪澇和乾旱災害發生的幾率。二是未來50~100年,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北方部分省(區)的人均水資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劇。三是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情況下,未來50~100年,全國大部分省份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但西北省(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冰川、凍土、內陸湖泊和濕地等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近50年中國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米。未來主要變化趨勢有:一是內陸湖泊和濕地加速萎縮,少數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終將縮小。二是冰川與凍土面積將加速減少。三是積雪量可能出現較大幅度減少,且年際變率顯著增大。這意味著冰川融水將使河川徑流的補給和季節調節能力大大降低。
氣候變化導致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呈上升加速趨勢,造成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海平面及河口海岸帶生態系統産生較大的影響:一是中國沿岸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沿海淹沒範圍擴大。二是發生颱風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幾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蝕及致災程度加重。三是鹹潮海水入侵加劇,影響河口地區淡水供給。四是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損害程度也將加大。
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水資源戰略對策
全球變暖趨勢已不可避免,我們要未雨綢繆,從最壞處著想,研究制定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的戰略措施,特別是要研究針對極端氣象事件的有效適應措施,提高應對複雜條件下自然災害的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強化水資源管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治水思路,在加強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設的同時,積極退田還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對於生態嚴重惡化的河流,採取積極措施予以修復和保護。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以流域為單元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度。注重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從傳統的"以需定供"轉為"以供定需"。建立國家初始水權分配製度和水權轉讓制度。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利工程投融資體制和水利工程管理體制。
2.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加快建設南水北調工程,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聯通,逐步形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加強水資源控制工程(水庫等)建設、灌區建設與改造,繼續實施並開工建設一些區域性調水和蓄水工程。
3.加大水資源配置、綜合節水和海水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力度。重點研究開發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轉化機制和優化配置技術,污水、雨洪資源化利用技術,人工增雨技術等。研究開發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技術,開發灌溉節水、旱作節水與生物節水綜合配套技術,重點突破精量灌溉技術、智慧化農業用水管理技術及設備,加強生活節水技術及器具開發。加強海水淡化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
4.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把發展水電作為促進中國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利用豐富的水力資源,加快水電開發步伐,重點加快西部水電建設,因地制宜開發小水電資源。通過上述措施,預計2010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億噸。
5.強化應對海平面升高的適應性對策。建立河口海岸地區颱風和風暴潮災害的監測,提高抗禦颱風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綜合能力。採取護坡與護灘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提高設計坡高標準,加高加固海堤工程,強化沿海地區應對海平面上升的防護對策。控制沿海地區地下水超採和地面沉降,對已出現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區進行人工回灌。採取陸地河流與水庫調水、以淡壓鹹等措施,應對河口海水倒灌和鹹潮上溯。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設施的防護標準,提高港口碼頭設計標高,調整排水口的底高。
女士們,先生們,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中國正在探索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實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目標。我們願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分享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共同解決全球性水危機,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