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地方政務
 
甘肅省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紀實:循環經濟扮靚農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30日   來源:甘肅日報

    春節過後,返回蘭州上班的“臨澤媳婦”劉馨感觸頗多:往年回老公的老家臨澤過春節,最頭痛的就是在農村上廁所。那裏普遍是旱廁,旁邊又是牲畜圈舍,氣味特別難聞,在城裏呆慣了的她很不適應。今年回家可不一樣,老式旱廁、豬圈拆除了,建了沼氣池,配套改建了水衝式廁所、沼氣灶廚房和暖棚畜圈。“一下子變得亮豁整潔、乾淨衛生,感覺好多了!”

    為了治理農村環境“臟、亂、差”引發的環境污染,甘肅省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於農業發展,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對農村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推廣農村沼氣建設,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模式,推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現代文明氣息充溢鄉間。

    農業面源污染制約農村經濟

    記者在鄉下採訪時常常看到,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小康村,前院是高大氣派的小康住宅,後院是蚊蠅亂飛的旱廁、畜圈,與小康村很不相稱。一些山村村道兩邊農家肥、柴草隨意堆放,垃圾亂扔,廢舊農膜、塑料袋亂飛,遇到雨天,洪水把這些生活污染物衝到山泉附近,直接影響著人畜飲水安全,有時畜禽還會因誤食農膜、塑料袋被脹死。

    農村規模化養殖也帶來污染。高臺縣巷道鄉養殖大戶陳天軍、陳永軍,曾經在西八里村搞生豬養殖。他們説,養殖場發展到年存欄50頭時,豬糞堆積太多,臭氣熏天,蚊蠅繁生,村裏人意見很大,見面就罵我們。據統計,甘肅省畜禽糞便年産量約4400萬噸,由於養殖場沒有綜合利用的污水處理設施,堆放的糞便、污水不僅污染了空氣和水體,而且傳播病菌、危害農田生態。

    種植業帶來的污染不可小覷。山丹縣東樂鄉東樂村77歲的王學福,種了一輩子莊稼,堅信“莊稼一枝花、全靠化肥當家”。可這幾年,他困惑地發現,地裏追的化肥越多,耕地結成了硬塊,莊稼反而産量下降。據悉,隨著耕地過量施肥,導致甘肅省耕地養分投入失衡,施肥重氮肥、化肥和大化肥,輕磷鉀肥、有機肥和微肥,影響作物生長,造成土地板結、農作物減産和農産品質量下降。

    據了解,在甘肅省農村,除一些企業固定排放污染物帶來點源污染之外,農民、農業自身帶來的生活垃圾、種養業、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通過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嚴重影響了耕地質量。有關監測資料顯示,甘肅省遭受各類污染的農田面積已超過1300萬畝,每年因此造成經濟損失2600多萬元,而全國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農業面源污染不僅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累積,威脅著城鄉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制約著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鄉村清潔工程扮靚農家

    走進高臺縣南化鎮南岔村,水泥硬化的村道乾淨整潔,白墻紅瓦的小康住宅整齊劃一,村道旁有亮锃锃的不銹鋼垃圾箱,每戶人家院裏擺放著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分揀箱。村支書白愛新説,自從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後,配置了垃圾箱,不愁垃圾沒處倒了,門前屋後、村道、水渠也變得乾淨了。

    據了解,南岔村設有專門負責綜合物業管理的保潔員,定期開著垃圾車集中清運垃圾,統一回收用過的農藥瓶、除草劑袋和廢舊電池,並將廢舊地膜、塑料袋、飲料瓶等拉到鎮上的方正塑業公司,被重新利用加工成井蓋、井圈和電線材料等。

    在村舍周圍的田間地頭,還設有秸稈堆放垃圾倉,採用複合菌堆漚法,對大田裏的洋芋爛秧、玉米秸稈、蔬菜爛葉等進行發酵處理後還田;田間安裝了頻振式殺蟲燈20盞,利用燈光誘殺田園害蟲,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村上修建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將農戶各類污水集中引至生活污水凈化池進行無害化處理。

    目前,甘肅省已在南岔村等20個村試點示範鄉村清潔工程,普遍建立起農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鄉村物業化管理機制,一改以往村裏垃圾亂堆而無人管的狀況。通過對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實現了家園、田園、水源清潔,農家清爽衛生,村容整潔文明,田間無公害生産,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明顯治理。今年,在農業部支持下,省農牧廳在50個村推廣鄉村清潔工程。

    同時,甘肅省積極推行清潔生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1500萬畝,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使葉菜類作物産量提高20%至30%,果菜類作物産量提高10%至20%。

    沼氣治污催生循環農業

    在紅古區蘭州花莊奶牛繁育中心,記者看到,昔日糞便、污水橫流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的沼氣發酵塔、貯氣櫃。該中心奶牛存欄2300多頭,以前由於無法及時處理奶牛糞便,影響了周邊環境,環保部門每月向每頭奶牛徵收排污費7元,企業每年僅排污費一項支出20萬元。2006年,該中心引進中國與荷蘭合作沼氣發電項目,採用厭氧發酵技術處理養殖場糞便和污水,産生的沼氣用於發電,厭氧發酵後的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供1800畝飼草基地使用,形成“牛—沼—電—肥—草”的良性生態循環,為企業年節省100萬元。

    花莊沼氣發電工程,為甘肅省治理規模化養殖帶來的污染找到了突破口,目前全省正在1500個養殖小區,推進畜禽糞污能源利用工程。同時,甘肅省在廣大農村千家萬戶以沼氣建設為切入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點燈不用電,做飯不燒柴”。在永靖縣太極鎮上古村羅紅秀家,説起實施沼氣後的生活變化,女主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她隨手打開沼氣灶開關,鍋底下藍色的火苗呼呼地往上冒。她家的沼氣池建在院外,配套新建了暖棚圈舍和水衝式廁所,養了兩頭豬,平時人畜糞便投到沼氣池裏,用水泥板蓋得嚴嚴實實,聞不到一點臭味。“吃剩的瓜皮、剩菜、地裏的爛菜葉、秸稈等,都能放到沼氣池裏被消化掉”。

    羅紅秀説,以前,在發展無公害蔬菜時,最怕棚裏蔬菜生蟲和生病,打農藥怕有害物超標,影響蔬菜品質。自從家裏建起沼氣池後,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沼液是高效殺蟲劑、沼渣又是有機肥,種的櫻桃、西紅柿、草莓,色澤亮、味道純。

    上古村在沼氣建設中形成了“養畜+沼氣+果蔬”的生態循環農業之路。村支書豆憲弟高興地説,用上沼氣後,村裏人生活在光明、溫暖、清潔的環境中,不用上山砍柴,不再煙熏火燎,廚房衛生了,院落乾淨了,街道整潔了,更重要的是無公害蔬菜的品牌也打出去了。

    目前,全省建成農村沼氣31萬戶,“一池三改”生態家園模式戶29萬戶,相當於年開發標煤183萬噸,沼肥、沼液施用農田,戶均節約化肥等開支500元,戶均每年增收4000元。

    通過沼氣循環農業模式,隴原農村正在大步走向生態文明之路。(記者 王朝霞)

 
 
 相關鏈結
· 晉研究建設資源環保型循環經濟綜合開發示範基地
· 蔡宏柱代表:將農業循環經濟納入新農村建設範圍
· 賴明委員:加快制定循環經濟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 內蒙古:循環經濟成帶動節能減排工作“先鋒軍”
· 2007年以來天津市發展循環經濟在六方面取得成效
· 解振華表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要從四個方面推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