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瑤族自治縣“兩基”的達標,使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廣西實現了“兩基”,標誌著廣西民族義務教育取得了重大進展。廣西民族教育從義務教育階段一直到民族大學層次,形成了大中小學“一條龍”的格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新聞發言人李清説,這將是一條騰飛的龍。
民族團結教育進課堂
廣西民族大學長期開設《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課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該課程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和我國的民族政策,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大學生樹立無産階級的民族觀,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在改革和建設中的民族關係等問題,從而自覺地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為推進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由於民族院校是少數民族學生聚集之所,各民族語言和風俗習慣差別較大。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因素,認識民族風俗習慣的特點和作用,以及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了解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對促進民族學生的互相尊重和團結友愛起到了良好作用。
通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課程成為國家精品課程,該校學報在民族學領域是全國公認的核心期刊。
為民族生“開小灶”
細微之處見真情。廣西民族大學為在校就讀的維吾爾族學生開設了維族餐廳,為回族學生開設了清真餐廳。全區招收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院校,都堅持以學生為本,為民族生“開小灶”。
廣西還制定了民族教育事業2003年至2007年發展規劃,採取特殊政策和措施,發展民族教育。一是撥出專款,建設獨立建制的民族小學157所,民族初中36所;二是在24個民族縣、邊境縣、革命老區縣50多所中小學舉辦寄宿制民族高小班、初中班;三是每年投入1400萬元,其中自治區本級投入950萬元,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寄宿民族班學生生活補助標準,每生每年小學由234元提高到500元,初中由336元提高到600元,享受補助的學生,由攻堅前的1.5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3.8萬人;四是採取措施重點提高民族學生在其他學校的入學率,民族學生還能享受高考加分或降分錄取政策。
大力開展支教工作,幫助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廣西從1996年開始啟動支教工作,開展了自治區、市、縣三級政府幫扶教育工作,區內大中城市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區直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幫扶學校活動,廣東對口支援廣西貧困地區學校工程等。全區共組織了830個支教隊,近4萬名支教隊員,投入支教款4.63億元,支教物資、設備價值1.3億元,受益縣69個,受援學校2.4萬所,援建校舍65萬平方米。
此外,廣東省等派到廣西82個支教隊,隊員394人,支教款物、設備、圖書總計為2億多元,受援學校341所。除了物質援助以外,廣大支教隊員還通過培訓、上課、教研、出謀劃策、言傳身教等多種形式,幫助受援學校更新教學理念,提高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
為加快民族地區學校建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九五”、“十五”期間,中央和自治區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的投入,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邊境建設大會戰”等教育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縣際之間的差距發生了巨大變化,民族貧困地區生均校舍面積、校舍質量、教學設備水平等與較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縮小。
目前,全區生均校舍小學5.39平方米,初中7.24平方米,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柳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生均校舍達到全區生均水平。
民族教育人才輩出
日益變化的數據,折射出廣西民族教育的發展歷程及豐碩成果——
目前,廣西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小學生為160萬人,佔學生總數的35%,初中生為84萬人,佔學生總數36%;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小學為121萬人,佔學齡人口總數的27%,初中為61萬人,佔學齡人口總數28%。少數民族在校生所佔比例都高於少數民族學齡人口所佔的比例,小學高7.4個百分點,初中高8.66個百分點。全區少數民族學生毛入學率小學達到132%,初中達到137%,分別高於全區小學、初中毛入學率28和33個百分點,分別比實施“兩基”攻堅前提高17和31個百分點。
來自青藏高原的藏族女生肖宗青,現在右江民族醫學院就讀。她十分珍惜到革命老區百色學習的機遇,學習刻苦,尊師守紀。最近在解放軍322醫院實習,受到了醫院領導的高度讚揚。肖宗青的同學、來自甘肅的藏族學生聶澤花,也已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
曾在廣西工學院就讀的壯族學生方宏川,從小因意外失去雙手,2003年考入廣西工學院後,得到學校領導、老師和廣大同學的熱心歡迎和照顧。他多次代表廣西參加殘疾人運動會,取得4個第一,一次打破世界紀錄,兩次刷新全國紀錄。身體的殘缺和生活的艱難,方宏川都勇敢面對,從不消沉。自治區教育廳安排他給同齡人作報告,他的報告短短20多分鐘,全場響起近10次掌聲。方宏川還自己報名參與“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競選,經網上選拔,進入了前30名。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唐耀華是專門研究大學精神的專家。他説,民族大學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純樸。針對民族院校學生的特殊性,廣西民族大學就著力打造誠信、勤奮的大學精神。
身為一名瑤族幹部,原自治區教育廳廳長、現自治區文化廳廳長余益中對發展民族教育更有一份特殊的緊迫感,他説,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區發展的基礎,基礎打好了,本地人才培養好了,經濟社會發展就有了源頭活水。為激勵民族學生奮發向上,每年的自治區優秀學生、三好學生都對民族地區予以傾斜。為幫助民族地區提高教育質量,自治區重點培養的100名園丁工程學員裏,也有特少民族的教師。
我國布依族第一個博士生吳霓對廣西民族教育有深入研究,最近他組織一些教育家來到廣西,研究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學生營養問題,他説,近年來,廣西民族教育發展很快,民族團結教育富有成效。由於廣西地理和歷史原因,民族教育發展困難還不小,國家還應繼續加大支持力度,認真對待民族學生體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