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改革開放30年重慶市工業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4日   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

    改革開放以來,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重慶市先後作出了"七個一批"、"三大基礎"、"5444"發展戰略、建設開放型製造業高地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促進了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從1978年到2007年,重慶市工業經濟發展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工業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果。

    改革開放30年來,重慶市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27.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572億元,是1978年的55.3倍;工業産值由1978年的64.34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343億元,是1978年的83倍。僅是直轄十年,重慶工業經濟總量就翻了兩番。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全市步入工業化階段,二、三産業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已達88.3%。工業企業個數由1978年的1.15萬戶增加到2007年8.9萬戶,是1978年的7.74倍。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07年末,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372戶。所有制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到2007年末,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31.6%,外資企業産值佔17.4%,民營企業佔51%。工業經濟實現利稅由1978年的11.93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02.6億元,是1978年的42.1倍;勞動生産率達由1978年的6764元/人年增加到12.8萬元/人年,是1978年的19倍。目前,工業經濟的發展進入歷史上最快最好時期,呈現出産、銷、效同步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運行態勢。

    該市工業企業職工收入大幅增長,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95.1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202萬人,是1978年的2.12倍;城鎮經濟單位職工收入由1978年的632元/年人增加到2007年的2.4萬元/年人,是1978年的38倍。同時,逐步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職工普遍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覆蓋面逐年提高。

    30年來,重慶市工業支柱産業逐步形成,汽車摩托車産業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裝備製造業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材料産業發展迅猛,石油、天然氣化工産業蓄勢待發,電子信息産業實現新的突破。該市主要工業産品與1978年相比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原煤産量由1429萬噸增長到4204萬噸,增長2.94倍;天然氣産量由0.09億立方米增長到71.11億立方米,增長790倍;發電量由29.6億千瓦時增長到325.22千瓦時,增長11倍;鋁材由1.47萬噸增長到81.13萬噸,增長55倍;水泥由96.14萬噸增長到2820萬噸,增長29倍;汽車由0.16萬輛增長到100.3萬輛,增長627倍。摩托車由無到800萬輛。技術創新投入從主要依靠政府轉變為企業成為投入的絕對主體,企業從配角到主體、從被動到主動、從配合科研院所開發到主導引導産品研發方向,成為了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十五"以來,新産品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以上,2007年,全市工業新産品産值達1314億元,是1978年全市工業總産值的19倍;新産品産值率高達30.4%,為全國前位,西部第一。

    重慶市工業項目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果。截至2007年末,全市歷年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4264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共有93家落戶重慶),合同外資金額99.4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1.87億美元。其中,全市工業累計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172個,實際利用外資19.23億美元,佔全市的55%。特色工業園區發展迅猛,形成了一批産業集聚度高、特色鮮明、規模效益顯著的特色工業園區,構建了國家級開發區、市級工業園區産業佈局,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重慶市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節能減排,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淘汰落後生産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環境污染治理、循環經濟試點等工作,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突出抓好主城區環境污染安全隱患重點企業搬遷等工作,累計完成主城區環境污染安全隱患重點企業搬遷43戶;關閉落後産能2249家;完成了電鍍、造紙、碳酸鍶、錳等高污染行業的整治工作,節能減排成效明顯。  

 
 
 相關鏈結
· 改革開放30年重慶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得到逐步完善
· 改革開放30年重慶城市功能漸完善城市品質得提升
· 改革開放30年"第一"紀事:重慶試驗統籌城鄉改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