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交通運輸實現多方式跨越式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11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交通運輸業實現了多種運輸方式的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二

    改革開放以來,交通運輸業實現了全面快速發展,以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為主的綜合運輸網絡初步形成,交通運輸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長,交通運輸設施和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現代管理和信息化應用水平明顯提升。交通運輸業無論從運輸里程、運輸量,還是從技術裝備水平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步入了縱橫交錯、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新階段。

    一、交通運輸業實現了全面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交通運輸基礎薄弱,總量不足。1978年,全國運輸路線總里程只有123.5萬公里,其中,鐵路5.2萬公里,公路89.0萬公里,內河航道13.6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14.9萬公里,管道運輸0.8萬公里。全國鐵路復線里程7630公里,電氣化里程只有1030公里;鐵路機車擁有量10179台,其中蒸汽機車8039台,佔機車比重近80%。公路中高級和次高級公路佔的比重很小,僅為14.7%,路面鋪裝率只有71.9%,絕大部分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佔40%以上,沒有高速公路;汽車缺重少輕,性能差,油耗高。內河航道大都處於自然狀態,通航里程逐漸萎縮,沿海港口深水泊位僅有133個,港口機械設備落後,運輸船舶少。民用機場只有30多個,機場設施落後,飛機陳舊。

    1978-198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不適應性日益突出,交通運輸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當時由於鐵路運力不足使得生産出來的産品運不出去,許多産品只能以運限産,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由於運力不足,全國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處於閒置狀態。旅客運輸也處於全面緊張狀態,“行路難”成為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購買鐵路客票極度困難,鐵路客車超載十分嚴重;幹線公路和城市旅客運輸都非常緊張;民用機場少,設施落後、飛機運力不足,買票難、乘機難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對交通運輸發展問題非常重視,把能源和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在“八五”到“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一系列發展交通運輸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不斷加大對交通運輸建設的投資力度。1978年,全社會完成交通運輸固定資産投資只有63.6億元,“六五”、“七五”規劃期間,年平均投資分別為103.0億元和221.2億元。從“八五”規劃開始,國家加大了對交通運輸建設的投資力度,全社會發展交通運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一時期是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和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期。“八五”規劃期間年均完成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産投資812.3億元,“九五”規劃期間年均完成投資1997.1億元,“十五”以後,我國以前所未有的投資力度和建設速度年均完成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産投資5313.6億元,2007年達12278.5億元,創歷史新高,是1978年的193倍(見圖1)。改革開放30年來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交通運輸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與此同時,交通運輸行業改革不斷深入。通過調整體制、理順關係、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優化組織結構、培育建立運輸市場、轉換政府職能等措施,推動和促進交通運輸業的不斷發展。鐵路運輸實現了主輔業分離,成立了專業運輸公司,並進行股份制和以減少管理層次為目標的撤銷鐵路分局等多項改革。從1983年開始,陸續將20個鐵路局合併成18個鐵路局,擴大了路局公里範圍,提高了運輸效率;公路運輸進一步健全了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縣、鄉四級公路交通管理機構,省交通主管單位將企業下放到中心城市,擴大了企業自主經營權,堅持國營、集體、個體多家經營,鼓勵競爭;港口管理權下放和政企分開;民航管理體制實現了政企分開和機場屬地化管理,成立了六大骨幹航空集團。隨著交通管理體制改革和加入WTO,對運輸市場的管制進一步放鬆,開放度不斷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附屬服務和維修均不同程度對外商和民間資本開放。通過治理整頓,水運及公路運輸市場行為和秩序進一步規範。隨著國內航空運輸價格改革方案出臺,除鐵路運輸外,其他方式運輸價格的政府指導與市場相結合的形成機制已經建立。航空公司股份制改革及重組加快,民間資本進入航空運輸主業。通過重組和進一步引進競爭,多個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格局初步形成,競爭已成為推動交通運輸企業不斷發展創新的主導因素,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明顯增強。

    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交通運輸業發展歷史的新篇章,使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和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規模總量的快速增長,交通運輸網絡覆蓋面持續擴大,通達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交通體系,綜合運輸能力明顯增強,技術裝備和水平顯著提高,交通運輸業取得了纍纍碩果。

    二、綜合運輸網絡初步形成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家將加快交通運輸發展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了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的快速增長。交通運輸設施網絡里程從1978年的123.5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456.1萬公里,是1978年的3.7倍,平均每年增長4.6%。其中,公路里程從1978年的89.0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196.2萬公里(不含村道),是1978年的2.2倍,平均每年增長2.8%;鐵路里程從1978年的5.2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萬公里,是1978年的1.5倍,平均每年增長1.4%;管道輸油氣里程從1978年的0.8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萬公里,是1978年的6.6倍,平均每年增長6.7%;2007年主要港口生産用碼頭泊位11404個,比1978年增加10669個,其中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967個,增加834個;民航航線里程從1978年的14.9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4.3萬公里,是1978年的15.7倍,平均每年遞增10.0%,民用機場2007年達到148個,比1978年增加78個。

1    我國五種運輸方式線路長度

                                                (單位:萬公里)

年份

合計

鐵路

公路

內河

民航

管道

1978

123.5

5.2

89.0

13.6

14.9

0.8

1980

125.4

5.3

88.8

10.9

19.5

0.9

1985

139.6

5.5

94.2

10.9

27.7

1.2

1990

171.8

5.8

102.8

10.9

50.7

1.6

1995

247.6

6.2

115.7

11.1

112.9

1.7

2000

311.8

6.9

140.3

11.9

150.3

2.5

2005

416.7

7.5

192.5

12.3

199.9

4.4

2006

428.7

7.7

192.5

12.3

211.4

4.8

2007

456.1

7.8

196.2

12.3

234.3

5.4

 

     (一)鐵路網絡規模擴大、結構優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鐵路建設的投資。2007年我國鐵路建設投資達2492.7億元,是1978年的75倍。鐵路營業里程達到7.8萬公里。其中,復線鐵路里程2.6萬公里,復線率達到40.5%,電氣化鐵路里程2.4萬公里,電氣化率達到37.8%。到2007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復線鐵路和電氣化鐵路里程均位居亞洲第一。青藏鐵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經過持續大規模的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中國鐵路無論是數量還是裝備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鐵路網規模進一步擴大,路網結構得到優化,運輸限制明顯減少,主要運輸通道能力緊張狀況大為緩解,基本打破了長期以來鐵路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改變了鐵路運輸生産力嚴重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

    (二)公路通車里程迅猛增長,高速公路建設飛速發展,農村公路覆蓋面明顯擴大

圖表:全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775公里 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公路網的建設,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在完善國道、省道幹線公路的同時,加快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的步伐,整個運輸網絡功能日趨完善,整體效率不斷提高。30年來,我國公路建設投資數量之大、開工項目之多、舉世矚目。2007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6926.6億元,是1978年9.4億元的737倍。尤其是近二十年來,我國公路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公路總里程迅猛增長。到2007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不含村道)達196.2萬公里,比1978年增長了120.4%,平均每年增長2.8%。全國公路密度達37.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比1978年9.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提高了28個百分點。2007年“五縱七橫”基本貫通,初步構築了我國區域和省際間橫連東西、縱貫南北、連接首都的國家公路網絡。1988年以來,國家積極推進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高速公路發展尤為迅猛。1988年滬嘉公路建成通車,我國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之後高速公路建設連創新高,在短短11年內就突破1萬公里大關。1988年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僅為147公里,到1999年突破1萬公里,到2002年突破2萬公里,高速公路的飛速發展,改變了我國的路網結構和通行條件。目前我國公路總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2位。到2007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到5.4萬公里,當年新增8300公里,是歷史上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最多的一年。從1989年到2007年,高速公路平均每年增長6.7%,其發展速度之快堪稱世界首位。我國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有21個省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有11個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全國高速公路以平均每年2000多公里的速度遞增,這種建設速度在世界上是少見的。

    “十五”期間實施了以提高國土交通通達度、改善農村道路質量為主要目標的大規模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通達度明顯提高,農村公路覆蓋面明顯擴大。到2007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13.4萬公里,有17個省(區)農村公路里程超過10萬公里。2007年鄉鎮通公路率達到98.5%,實現了99.0%的鄉鎮、88.2%的建制村通公路。農村地區的交通建設採取提高普及率和路面硬化里程相結合的方針,進一步擴大路網規模,提高通達度,改善通行條件,著力提高農村客貨運輸的覆蓋面和服務水平。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成就,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産和生活條件,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産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港口基礎設施規模明顯擴大,專業化碼頭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不斷建設和發展,我國港口的基礎設施規模明顯擴大。1978-2007年,全國主要港口生産用碼頭泊位數從735個增加到11404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數從133個增加到1217個,是1978年的9.2倍,平均每年增長7.9%。90年代以來,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開始注重現代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碼頭的建設。一批大型原油、鐵礦石、煤炭、集裝箱等專業化碼頭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繼建成,港口專業化泊位比重超過50%。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地區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個層次的港口體系,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區域形成了規模龐大並相對集中的港口群。內河主要港口面貌也有較大改觀。在長江、西江幹線、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建成了一批集裝箱、大宗散貨和汽車滾裝等專業化泊位。30年來我國港口在國內外經濟、貿易、科技發展的環境下,逐步發展壯大,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和效益的發展階段。

2    我國主要港口生産用碼頭泊位數

                                                  (單位:個)

年份

港口

 

  泊位數

 

沿海港口泊位數

 

內河港口泊位數

 

其中:萬噸級以上

其中:萬噸級以上

其中:萬噸級以上

1978

735

133

311

133

424

0

1980

792

142

330

139

462

3

1985

844

189

373

173

471

16

1990

4657

312

967

284

3690

28

1995

6187

438

1263

394

4924

44

2000

7639

581

1455

526

6184

55

2005

9943

955

3110

769

6833

186

2006

10171

1108

3291

883

6880

225

2007

11404

1217

3453

967

7951

250

 

 (四)航空運輸發展迅速,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航事業走過了一條從小到大、逐步成長為世界民航大國的光輝發展歷程。改革開放為民航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旅遊外貿加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航空運輸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民航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航空運輸發展迅速,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改革開放以來航空運輸業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民航的投資,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航空運輸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曾幾何時,乘坐飛機出行對廣大普通中國民眾來説還是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民航僅有162條短程航線、70個機場,國際航線里程為55342公里。經過30年的建設,今天這種狀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航線網絡迅速擴展,航線佈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大幅度增加了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之間的航線,並根據市場的熱點變化,不斷開闢通往旅遊城市的航線;為了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民航還加速擴展沿海開放城市間的航線網絡,改善老少邊窮地區的航空運輸。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民航定期航線航班達到1506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港澳航線)1216條,國際航線290條;定期航班國內通航146個城市(不含台灣、香港、澳門),內地41個城市通航香港,5個城市通航澳門;國際定期航班通航43個國家的96個城市,國際航線里程達1047418公里,形成了一個國內四通八達、幹線與支線相結合以及聯結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航空運輸網絡。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的直轄市、省會、自治區首府以及沿海開放城市和主要旅遊城市都擁有較現代化的民用機場,一些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地面交通不便地區也擁有相應規模的民用機場。

    (五)管道運輸事業有了較大發展,長輸管道建設初具規模

    2007年末,全國輸油(氣)管道里程為54460公里,是1978年的6.6倍,年均增長6.7%。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東北、華北、中原、華東和西北廣大地區四通八達、輸配有序的石油、天然氣管網運輸體系。全國100%天然氣、90%以上的石油通過長輸管道源源不斷地輸向煉油廠、化工廠及海運碼頭。“八五”以來,我國的長輸管道建設有了新突破,油氣長輸管道以每年約400余公里的建設速度遞增,相繼建成了一批長輸管道,東北、華北、華東管網進一步完善。長輸管道建設不僅在陸地上有所發展,而且也向海洋、沙漠中延伸。

    西氣東輸工程于2002年7月4日開工建設,2004年12月30日全線供氣。它西起新疆輪南,經過戈壁沙漠、黃土高原、太行山脈,穿越黃河、淮河、長江,途經九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後到達上海,全長約4000公里。該工程是目前我國管徑最大、管壁最厚、壓力等級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創造了世界管道建設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運營,開通了橫貫東西的一條能源大動脈,標誌著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於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三、交通運輸量、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長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客和貨物運輸量和週轉量迅速增長。2007年全國主要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223億人、旅客週轉量21593億人公里,分別是1978年25.4億人和1743億人公里的8.8倍和12.4倍,年均分別增長7.8%和9.1%;完成貨物運輸量228億噸、貨物週轉量101419億噸公里,是1978年24.9億噸和9829億噸公里的9.1倍和10.3倍,年均分別增長7.9%和8.4%。其中,鐵路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13.6億人和7216億人公里,是1978年8.1億人和1093億人公里的1.7倍和6.6倍,年均分別增長1.8%和6.7%;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31.4億噸和23797億噸公里,是1978年11.0億噸和5345億噸公里的2.9倍和4.5倍,年均分別增長3.7%和5.3%。公路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205億人和11507億人公里,是1978年14.9億人和521億人公里的13.7倍和22.1倍,年均分別增長9.5%和11.3%;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164億噸和11355億噸公里,是1978年8.5億噸和274億噸公里的19.2倍和41.4倍,年均分別增長10.7%和13.7%。水運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28.1億噸和64285億噸公里,是1978年4.3億噸和3779億噸公里的6.5倍和17.0倍,年均分別增長6.7%和10.3%。民航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1.9億人和2792億人公里,是1978年231萬人和27.9億人公里的80.4倍和100倍,年均分別增長16.3%和17.2%;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402萬噸和116億噸公里,是1978年6.4萬噸和1.0億噸公里的62.8倍和120倍,年均分別增長15.3%和17.9%。管道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4.1億噸和1866億噸公里,是1978年1.0億噸和430億噸公里的3.9倍和4.3倍,年均分別增長4.8%和5.2%。

 隨著我國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裝卸設施、支持系統的配套,港口貨物吞吐量、特別是集裝箱吞吐量大幅提高。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64.1億噸,比1978年的2.8億噸增長了近23倍,年均增長11.4%。2007年有14個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天津港進入世界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前十位,其中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2007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億標箱,達到1.1億標箱,是1981年10.3萬標箱的1111倍,年均增長27.4%。我國港口吞吐量已連續五年保持世界第一。

3    全國客貨運量和週轉量

 

年份

客運量

(億人)

旅客週轉量

(億人公里)

貨運量

(萬噸)

貨物週轉量

(萬噸公里)

1978

25.4

1743

24.9

9829

1980

34.2

2281

54.7

12026

1985

62.0

4436

74.6

18365

1990

77.3

5628

97.1

26208

1995

117

9002

123

35909

2000

148

12261

136

44321

2005

185

17467

186

80258

2006

202

19197

204

88840

2007

223

21593

228

101419

    四、交通運輸設施和裝備水平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30年來,在交通運輸基礎建設不斷加強、運力結構顯著改善、運輸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由於先進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廣泛應用,綜合交通體系技術裝備水平、運輸工具的數量也大幅提升。機車車輛、客貨運汽車、民用飛機、各種船舶等交通運輸的客貨運輸設施快速發展。

    (一)鐵路旅客列車運行速度已達國際先進水平,貨運重載技術取得突破

    2007年鐵路復線和電氣化里程分別達到25794公里和24047公里,是1978年的3.4倍和23.3倍,年均分別增長4.3%和11.5%;全國鐵路擁有機車1.83萬台,牽引動力全部實現內燃動力化。從1997年4月1日第一次大面積提速開始,到2007年的十年中,鐵路連續進行了六次大面積提速,主要線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全面掌握了時速200公里及以上既有線提速的設計、施工、養護維修等成套技術。目前,我國鐵路既有線提速幹線旅客列車最高運行時速達200公里以上,一些幹線部分區段時速可達250公里,列車運行速度大幅度提高,主要城市間旅途時間普遍壓縮了一半以上,運行速度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鐵路重載技術取得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秦鐵路成功開行了2萬噸煤炭重載列車,2007年運量達3億噸,創造了世界鐵路重載運輸的奇跡。鐵路主要幹線普遍開行了5000-6500噸貨物列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鐵路列車速度長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局面。目前,鐵路已經形成了“四縱兩橫”的提速網絡,時速160公里及以上的線路延展里程達到16000公里,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和主要城市。

    青藏鐵路2006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是我國鐵路建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最好體現,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在青藏鐵路建設中,針對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環境保護等難題展開科研攻關,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建設了高標準、高質量的青藏鐵路偉大工程;上海磁懸浮示範運營線路的成功投産,表明中國交通正在迅速向以高技術集成為顯著特徵的現代運輸方式邁進;客運專線、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建設全面推進,北京到天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和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列車奧運前夕正式運營,最高運行時速達到350公里。

    (二)公路運輸裝備水平提高,私人轎車製造水平不斷提升

    在公路運輸車輛不斷增加的同時,車輛裝備水平也不斷提高,高檔化、舒適化、大型化、專業化車輛比重上升,高檔載客汽車和大型化專業化載貨汽車迅速增加。公路旅客運輸向快捷、舒適、安全發展,公路貨運向快速、長途、重載發展,專用車産品向重型化、專用功能強、技術含量高的方向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私人轎車飛速發展。通過與國外知名企業合作、聯營以及自主創新,目前我國已經能夠生産多種與國際接軌的品牌汽車,2007年全國轎車保有量達1958萬輛,私人轎車達1522萬輛,相當於每百人擁有1.5輛轎車。

    (三)港口基礎設施規模不斷擴大,集裝箱碼頭裝備水平達到世界一流

    沿海港口逐步建設了一大批專業化泊位,港口集裝箱、大宗散貨和汽車滾裝等大型專業化碼頭髮展迅速,港口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運輸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凈載重噸位不斷上升。目前我國擁有專業化遠洋運輸船舶2284艘,沿海港口1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專業化泊位110個。2007年5月9日,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打破船時效率和單機效率兩項集裝箱裝卸作業世界記錄,標誌著我國港口集裝箱碼頭的軟硬體設施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截止到2007年末,我國民用運輸船舶擁有量達到191771艘,全國港口擁有生産性泊位35947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1337個,上海等14個港口進入億噸大港的行列。深水築港和航道整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抗軟化成果世界領先。

    (四)民用飛機應用水平基本與國際水平同步

    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民航業已建成了現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建成了適應民航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科技引進、消化、開發和創新體系,建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系統化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和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航空安全綜合保障能力逐步增強,航空安全水平接近民航發達國家水平。目前中國民航已擁有各類型飛機1000多架,主力運輸飛機均為世界上技術先進、經濟性能良好的機型,已形成了一個國內四通八達、幹線與支線相結合以及聯結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航空運輸網絡。在機場建設數量提升的同時,中國民航也沒有放鬆機場技術上的升級改造,尤其是航管、通信、導航和氣象保障系統的技術改造。目前,已在主要航路上實現了航管雷達覆蓋和先進的通信導航設施聯網,其中京穗、京滬、滬穗航路在7000米以上高空實現了二次雷達覆蓋。民航首都機場、上海機場和廣州機場等三大樞紐機場初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長輸油氣管道技術已接近國際20世紀90年代水平

    目前,管道勘察、選線已經應用航空遙感和衛星定位技術,管道設計採用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管道施工的開溝、布管、焊接、下溝回填實現了自動化一條龍施工作業。我國已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長距離輸送管道及其配套工程的設計、施工能力,年管道建設能力由70年代的400多公里,提高到現在的2500公里。1989年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輸油管道──花土溝至格爾木輸油管道;1990年建成了亞洲最長的依蘭至哈爾濱246公里煤氣管道;經過科技攻關,1996年在“死亡之海”塔克拉馬幹沙漠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位於流動沙漠中的輸油、氣管道。總長4000公里的“西氣東輸”管道一期工程已經投入商業運營,二期工程將於2010前完工,我國的管道運輸技術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之列。

    五、現代管理和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顯著改善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鐵路車號自動識別及鐵路運輸管理系統等技術已得到普遍應用;公路不停車收費和聯網收費、船舶交通管理、海運信息化管理等系統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民航票務和結算系統達到較高水平;管道運輸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等已得到廣泛運用。智慧交通系統技術研究正在我國全面啟動,部分城市已經建立了信息化交通管理指揮中心,交通運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由於現代化信息管理技術的應用和基礎設施、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運輸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改善。以鐵路第五次提速和高速公路快速客運班車為標誌,發出夕發朝至列車、快速列車、城際列車、旅遊列車、動車組等適應市場需求的運輸新産品,運輸服務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快速化的發展趨勢,基本可滿足非節假日條件下各類旅客出行的需求。以便捷、高效為目標的貨物運輸服務體系正在形成,貨物運輸代理、物流服務、多式聯運、快遞業務和信息服務等運輸服務方式發展迅速,貨物運輸及時性和延展性有所提高,帶動了運輸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大中城市客流量成倍或成幾十倍的增長,對原有的以地面交通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行成了較大的壓力。針對這種情況,各主要大中城市根據自身的總體規劃、經濟發展和城市人口分佈狀況,充分依靠科學技術與管理,逐步形成了地面公共汽車、出租車、地鐵和輕軌相結合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和網絡,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日臻完善。為了節能降耗、減少污染,很多城市的公共汽車採用了天然氣動力;為了體現公交優先的原則,有些城市設立了公交專用車道;同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GPS衛星定位技術已在公共汽車、出租車上被廣泛應用,形成了技術先進的車輛管理調度系統。為解決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城市軌道交通得到快速發展。1982年以前,全國僅北京有一條地鐵線,運營里程僅有23.6公里。目前我國10個大城市已經和正在建設地鐵和輕軌線路25條,2007年末運營里程已達713.9公里(見表4),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建成多條線路,並已構成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基本骨架,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快捷、安全、清潔、方便的出行環境,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42007年底我國已建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及運營里程

                                                   (單位:公里)

城市

運營里程

合計

713.9

北京

142.0

上海

236.6

廣州

109.6

天津

71.6

大連

49.2

長春

32.0

南京

21.7

重慶

19.2

武漢

10.2

深圳

21.9

    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初步形成,交通運輸基本上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經過進一步的建設和發展,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基礎設施會更加完備,技術和管理水平會顯著提高,各種運輸方式將有效銜接、運力佈局進一步優化。屆時一個方便、快捷、舒適、安全、完善的交通體系將會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
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
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中實現了重大調整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五:
城鄉居民生活從貧困向全面小康邁進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就業人員成倍增加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七:
城市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成績顯著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
農業與農村經濟三十年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
工業經濟在調整優化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
國內市場實現了商品由短缺向總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轉變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一:
金融業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

 
 
 相關鏈結
· 改革開放30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近400件法律
· 改革開放30年金融業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
· 改革開放30年我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零到世界第二
· 改革開放三十年 我國殘疾人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